方式一:上传图片
方式二:粘贴地址
全部
图片
推荐词汇
基本介绍
概述
而
葛维汉
对羌族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调查。他所撰写的《羌族的习俗与
宗教
》即对羌族的服饰作了细致的描写:“羌族人的服装系由未染色的
麻布
缝制
,呈
白色
或
乳白色
的自然颜色。他们自己种植
亚麻
,由妇女
编织
而成。在
寒冬
,人们用
深色
羊毛
做暖和的冬衣。第三种类型的服装:一般是无袖、带毛的
动物
皮革
(
羊皮掛子
或
坎肩
);一些羌族人的衣服是用从汉族地区购买的
棉布
制成;男人和女人都穿
裤子
。人们很少穿
袜子
,他们用
毛线
织成
绑腿
裹脚
,再往腿部缠绕至膝。他们很少穿
草鞋
,因为妇女们
缝制
的
布鞋
更为舒适耐用。那些在特殊场合穿的
鞋子
上面绣有装饰性的
美丽
花朵
和
蝴蝶
。男女都缠
布制
头帕
。最
典型
的
上衣
是未染色的
白色
麻布
及膝
长衫
,女式
长衫
略长于男式
长衫
,而且
前襟
短于
后衽
,
后衽
可达脚踩处,男式
长衫
前后一样长。冬装是用
深棕色
羊毛
织的,比
白色
长衫
略长一些。
寒冬
时
坎肩
的毛翻向内保持温暖,雨季时则把毛翻向外。在一些地方,男女最好的
麻布
长衫
是在
衣领
到腰部的斜开
前襟
,有
青布
饰边
。
饰边
用
白线
挑绣
简单的星、花和
几何
图案。男女都要系
白色
麻布
织成的
腰带
。但在
汶川
和
理番
,人们喜欢五彩斑斓的有花纹图案的
腰带
。”
-《羌族服饰文化图志》孟燕
概述
各地
村寨
的羌族
同胞
朋友们,我们住在
汉人
与藏族之间。西邻
戎人
,东与汉地接壤。我们欲和
戎人
沟通,有语言上的困难。我们不能读藏
文书
,我们也不信
喇嘛教
。即使我们与
汉人
很有来往,也总有些困难……如今,
美国
圣经教会的
陶伦士
先生游遍
汶川
、
理番
、
茂州
,他发现各
村寨
献
羊子
的习俗与《圣经•出埃及记》中所记载的雷同……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概述
因此
陶伦士
所谓“
上帝
派遣来除罪的使徒”,
羌民
宗教
的核心人物
端公
,似乎也深受汉、藏文化影响而缺乏其“本土”特性。或者,所谓“
羌民
宗教
”与“
羌民
”一样,只是汉、藏两大文化体系间一个模糊的、混杂的边缘。
葛维汉
在其著作中曾提到
理番
(今
理县
)的
白空寺
,他描述这庙中祭三尊“
白石
神”(以三块大
白石
为代表),守庙的是三个
汉人
道士
,前来
奉祭
的有
羌民
、
汉人
与其他族群的人——这也显示所谓“羌族
宗教
”的多元混杂性。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概述
当时羌族的范围,据
陶伦士
描述,主要是在
汶川
、
理番
、
威州
、
茂州
、
叠溪
、
松潘
,少部分在龙安府,还有部分有待考察的羌族分布于
甘南
、
川北
。他还指出,
武都
的
羌人
已经汉化,
川滇
之交的
越嶲
羌人
也很衰微。可以看出,他心目中的“
羌民
”,主要源于
中国
历史上“羌”的概念。他也根据亲身观察,来区别“
羌民
”与其他民族之不同。譬如,他指出以“
戎人
”(
嘉绒
)为主体的
理番
五屯中“
九子屯
”为
羌民
。此认知显示他对当地语言、服饰及其他文化表征有些了解。然而,这些各地人群之文化区分固然存在,更重要的是他心中存在一个以语言、体质、文化来界定的“民族”概念。这个“民族”概念,驱使他寻找、研究、强调“
羌民
”与“戎”或“
汉人
”之不同。无论如何,
陶伦士
及其
羌民
助手的传教与民族调查活动,不仅使许多
汉人
知识分子
得知本地有“羌族”存在以及那些是“羌族文化”,也让许多
土著
知道自己是“羌族”——因此在客观文化与主观认同上都使“羌族”这一范畴逐渐具体化。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概述
不仅汉与非汉之间的界线模糊,被视为非
汉人
的“
羌民
”与“
番民
”之间也没有清楚的界线。如,
今日
理县
与
松潘
都有部分
村寨
被识别为羌族
村寨
,但在清末
民初
时,这些地方似乎没有“
羌民
”。成书于清末的《
直隶
理番
厅志》中记载,
杂谷脑河
流域的
理县
一带“
汉民
”只住在一线官道之中,其他地区民众都被称作“番”;所谓前番、后番、新番、旧番,只是指他们地理位置与归服朝廷的先后之别而已。而且在修撰者的
汉人
观点,比起
理番
的
杂谷
、梭磨诸番而言,
威州
、
茂州
的非
汉人
群为“
熟番
”。我们再由修《
松潘
县志
》者的观点来看,当时
松潘
72土司之族属,在本书中被分为“
西番
种类”与“博倮种类”两种——也不见有“
羌民
”种类。这部
县志
由清末修至
民国
十三年(1924)而完成,可代表此一时期熟悉
松潘
边事者的观点——他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
松潘
境内也有“
羌民
”。显然,“
羌民
”是在
茂州
、
威州
较为人知的一个人群概念。特别重要的是,在
茂州
有些村里被划分为“
羌民
里”,并著之于
地方志
之中,而其他地区并无这样的例子。“
羌民
里”使得文献记忆与一些真实存在的“人”(一种身体记忆)结合在一起。这个
复合
社会记忆,是后来“羌族”能成为一个少数民族范畴的关键。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概述
1920年代末期,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
黎光明
等人,至
松潘
、
汶川
一带作
民俗
调查。他们在
调查报告
中提到当地的民族有
土民
、
羌民
、
猼猓子
、
西番
与
杂谷
民族。对于
羌民
,
报告
中记载,“不仅
汶川
境内有他们的人,在
茂县
、
理番
、
石泉
、
安县
各处,他们的人也不少”。他们又指出,
西番
与
土民
都是“
西藏
民族的一支”,其语言是“
西藏
话的
方言
”,只是
土民
大多已完全汉化。对于
黑水
的
猼猓子
,
报告
中称“拿他们的语言、习惯研究起来,绝不敢断定他们和
西番
、
杂谷
民族、
羌民
是同种”。更重要的是,他们注意到“
西番
等民族也绝不愿承认(
猼猓子
)是和他们同种的”。
报告
中对
杂谷
人描述较少,只称“这些人究竟是和
汶川
的
羌民
同种吗,还是和
土民
同种,我们不敢断定,我们权当他们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暂给他们一个
杂谷
民族的名称”。由以上
黎光明
等人对岷江上游各民族的描述,可以看出因为“语言”,某些族群已被他们划为“
西藏
民族”的一部分;也因为“语言”,“
猼猓子
”被他们认为是一个不同于
西番
、
杂谷
民族与
羌民
的特殊种族。事实上,此时尚无人对这地区的
土著
语言作研究、分类;所谓“语言”,不过是
黎光明
等人的主观认知而已。无论如何,在他们的民族分类概念中,今天大部分
理县
羌族的
祖先
被排除在“
羌民
”之外。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更多
收缩
南京市
中国
南京市非遗名录信息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工艺列表
纹样列表
地图
色彩
识图
*本网站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因数据库
非遗术语
3,673
非遗纹样
135
点击查看包含数据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
TRADITIONOW
条件筛选
时间筛选
配色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