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将唐宋以来度牒限数收费制改为免费发给度牒,为出家者大开方便之门。
明成祖靠
僧人道衍(姚广孝)为军师,定策起兵,入承大统,更大力弘扬
佛教。武宗尤热心佛事,
正德间曾一天度
僧道四万人。成化年间,僧尼达五十余万人。佛籍方面,
雕刻《南藏》、《北藏》和《
方册藏》(即《嘉兴藏》)。
佛学的发展,一为禅教关系问题,二为三教
会同问题。梵琦(1296—1370)把“大道不离
声色言语”的观点发挥到极端,说:“处处无非佛事,头头总是道场。酒肆、婬坊了无罣碍;龙宫虎穴,任便经过。”修禅不仅不避俗事,也不避奢侈放荡,禁欲的
宗教变成了纵欲的
宗教。元贤(1578—1657)以更彻底的姿态贯通三教与诸教,认为就异者而言,教外有教,教内有派;就同者而言,“则非独三教是一,即一切魔外以及资生业等,皆顺正法;盖理外无教,故教必归理”。
释迦既出世又入世,
孔子既入世又出世;不入世不能出世,不出世不能入世,所以儒佛都是兼内外、合真俗的。他批判狂禅的堕落,认为这些禅僧口言旷达圆融,身行势利争夺,靠机锋混日子,纵恣险恶,为
世俗所不齿,危害
佛教者必此辈。他大声疾呼,号召挽此颓风,回归
佛教之正途。明代
佛教有所谓“四大家”:祩宏、真可、
德清、智旭。祩宏(1535—1615),别号莲池,被誉为“法门之周孔”。他以净土为主,兼重禅、教,融会性、相。在教内,主张以教辅禅:“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楷模”,“通宗不通教,
开口便乱道”。在教外,主张三教合为一家。“阴助王化之所不及者,佛也”,“显助佛法之所不及者,儒也”(同上),所以佛儒不应相互攻击,而应相互合作。真可(1543—1603),晚号紫柏,是
方册大藏经的创刻者,他也力主宗、教融通:“传佛心者,谓之宗主;传佛语者,谓之教主。若传佛心有背佛语,非真宗也;若传佛语不明佛心,非真教也。”他亦主三教同源,甚至称
儒家五常为“五如来”(同上)。
德清(1546—1623),又称憨山大师,他主张禅宗、华严宗融合,对《中庸》、《
老子》、《
庄子》深有研究,擅长以佛解儒。如将“克己复礼为仁”解为“先破我执为修禅之要”,将“道心”解为“不迷不妄之性”。认为“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声称“舍人道无以立佛法”,而人道就是君臣父子夫妇”。这样,儒化的
佛学,与佛化的
儒学之间已无多大差别了。智旭(1599—1655),晚称藕益老人。他兼重禅、教、律,说:“禅者佛心,教者佛语,律者佛行。”又认为学
佛学儒乃相辅相成,“惟学佛然后知儒,亦惟真儒乃能学佛”(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