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
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
汉明帝派遣
使者至西域广求
佛像及
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
佛教的发祥地。至南北朝时
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
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
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
南京)也有
佛寺数百座。这个时期的
道教也已经发展成熟,其神仙谱系也已经基本构建完成,从而打破了
儒家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三教鼎立之势。隋唐两宋时期,不仅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当时,三教之间关系成了政治上的一个热门话题,隋唐宋诸朝间屡屡举行的三教辩论大会,虽然表面上呈现了三教的区别与矛盾,但客观上却为三教的思想交流和融合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并反映了社会政治对整合三教的需要。如唐“
贞元十二年四月,德宗诞日,御麟德殿,召给事中徐岱、兵部郎中赵需、
礼部郎中许孟容与渠牟及
道士万参成、沙门谭延等十二人,讲论儒、道、释三教”。三教在唐宋时频频进行的廷争,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陈述与辩论,结果却有了更多共同使用的词汇、概念和思维表达方式,客观上使三教在内质上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与认同。如从唐代起开始风行
中国佛教界的禅宗就是一个
典型的儒、释、道三教结合的派别。同时,中唐以后,
天子每年会在生日举行有关三教的传统性活动——三教讨论,使中唐产生了三教一致的思想。不过由于这些辩论的主题方向往往是在
儒家经世致用的框架下展开的,目的是维护皇朝的“鼎祚克昌”和“天下
大定”,并作为组织上述三教辩论的出发点。唐时“三教”之称也在
史书上频繁出现,达到了高峰。如在《旧唐书》中,“三教”一词共出现24次,比除了《
新唐书》之外的其他二十二史中此词所出现的次数加起来的总和还多。可谓彼时之三教连称系时风所趋,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