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里坤
哈萨克博物馆有很多
哈萨克古老
乐器,其中有一件类似
琵琶的弹拨
乐器,尤为引人注目。它的大小与现代
琵琶相似,但是五弦,做工精细,音箱上有明显的
哈萨克图案。音色也类似
琵琶,哈语称“巴尔布特”,这是
新疆其他地州的博物馆很难见到的一件
哈萨克乐器。根据
史料记载,
琵琶和冬不拉,包括“巴尔布特”,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都是一种弹拨
乐器,当时被称为“浑不似”。清代学者萧雄《
乐器》一诗云:“龟兹乐部起纷纷,调急弦粗响遏云。忽听名呼胡拨四,不禁低首忆昭君。”作者又注释:“回疆地近乌孙,胡拨四琴形制状若
琵琶,似是而已”,并认为原称“浑不似,后讹为胡拨四,亦作
琥珀思”。关也维先生认为“浑不似”、“胡拨四”即“火不思”,是从故突厥语kopuz一词
音译而来。“火不思”是古代北方草原许多
游牧民族使用过的一种
乐器。时至今日,经历了漫长的
岁月,“火不思”在
哈萨克族中演变为“冬不拉”,在蒙古族中则被称之为“托布舒尔”,亦称“和必斯”与“火不思”,柯尔克孜族被称为“库木孜”,锡伯族称“东不尔”。“火不思”进入
中原真正命名“
琵琶”的年代确为
汉武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之时,唐代段安节《乐府
杂录》云:“
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
马上弹之”。
后世学着亦有论证:“出于弦鞉,释名
琵琶本胡中
马上所鼓也。牍下四弦象四时也,朱弦奏乌孙之曲,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
马上奏
琵琶以慰之。”(《白氏六帖事类集》)“火不思”传入
中原命名
琵琶,定形于汉,发展于唐,经历代音乐家的不断改进,成为
中华民族共同喜爱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
乐器。“火不思”最早是四弦,还有一种是五弦,同出于西域,传入
中原后称之为“胡
琵琶”。巴里坤
哈萨克博物馆的
哈萨克古老的
乐器“巴尔布特”是
中原乐器琵琶的活化石,是西域与内地多元文化交流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