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广大的地域中,民间年画是另一个强大的绘画传统。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成书于南朝梁代的《
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
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
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至唐代,门神的位置被两员戎装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在新年时将门神画贴于门户,有驱害辟邪之意。宋代时年画逐渐流行,并有最早的图像——《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流传至今。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鼓励,年画在民间大盛,新年时张贴在门上或室内,既装饰环境,又含有辟邪
纳福、吉祥喜庆之意,故得名。传统年画多用木版水印制作,必要时再加
手绘。根据产地不同,形成了
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山东潍坊年画、四川绵竹年画等著名的地域性产品。这些年
画风格差异较大,其中最精美工细的当为
苏州桃花坞年画,特别是18世纪即清代中期的年画,融入了当时流行的西洋
风格,
山水庭园有远近
表现,人物形象秀美,服饰华丽,且大多均绘有精美的
纹样。19世纪中期的
太平天国运动对
苏州造成较大破坏,
桃花坞年画因此衰落。与此同时,
上海开埠,逐渐发展成东方一大
都会,桃花坞画店迁至
上海,促进了
近代上海小校场年画的繁荣。除此两者之外,天津杨柳青年画、四川绵竹年画的
风格也较精细,均有较多的
织物纹样。而河南朱仙镇年画、山东潍坊年画等,因
画风粗犷质朴,
纹样极少,就不在我们的考察之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