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说来,凡装饰门户屋壁,含驱邪禳灾、迎福祈祥而且每年随
民俗活动出现的“纸画”,都是
木版刷印的。如腊月二十四“帖灶马于灶上”的灶王
纸马。“月穷岁尽之日,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
钟馗,钉桃符,贴春牌……”即
除夕时贴的门神、
钟馗、桃符、春牌等,皆是一年一换,粘贴之处固定,形象都有一定模样,大同小异,都是以
木版刻印,而且一直发展到辛亥革命后。而描写农家庆丰收、村田乐、儿童嬉戏等题材内容的纸画,则都是
画师手工绘制品。这种手工绘制品当然较
木版刷印者量少,不足供应新年时家家户户所需。为此,有的民间
画师创造了一种新办法,先
创作一幅“
底样”,然后用
薄纸覆在
底样上,连续摹拓数百份,上市出售。采用这一方法首见于文献者是刘宗道。“刘宗道,
京师人,作照盆孩儿,(孩儿)以手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每作一扇,必画数百本,然后出货,即日流布,实恐他人传模之先也”。这一文献记载,一方面反映民间
画师技艺高妙,画出的儿童娃娃,形与影都一样,但可以分清儿童与盆中
影像之不同,
技艺高超;另一方面亦反映了
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和
仿制、盗名造假等现象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