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故事中大致分为阶级斗争故事、伦理道德故事、爱情故事、劳动生产故事几类。阶级斗争故事中,广大彝族劳动人民与地主、土司、
奴隶主之间的矛盾斗争是其反映的主题。例如:流传于大小凉山地区的《松谷克忍的故事》讲述了松谷克忍捉弄头人——卖
奴隶主的马,烧
奴隶主的衣裳,让
奴隶主白等到天黑的故事;流传在禄劝撒营盘一带的《罗牧阿智的故事》集中反映了长工罗牧阿智反抗世袭土司常培春的故事;《逼庄》是一个彝族农民反抗封建地主剥削压迫的斗争故事;《格勒和他的羊》描写了贫苦的彝族农民与凶恶的山官作斗争的故事。此外,流传在峨山一带的《颇皮的故事》、新平一带流传的《么刀爸的故事》、石林一带流传的《搓羌阿布的故事》等,均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机智、聪明的
奴隶和农民的形象,对地主、土司、
奴隶主的贪婪、吝啬、愚蠢、狠毒,作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伦理道德故事大多是以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生活为内容展开,人物多为兄弟、兄妹、婆媳、
父子等。它通过人物间两种对立的伦理道德观念,歌颂诚实、无私、舍己为人的美德,嘲讽自私自利、损人为己、贪得无厌的恶习。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普沙姑娘》、《摔父亲的儿子》、《两
姊妹》、《查约的故事》等。爱情故事不仅数量多,内容丰富,而且特别动人。它通过描写男女青年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及其坚贞的情操,反映人们对美满爱情生活的向往。其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作品有《猎人和
白鹭姑娘》、《聪明
美丽的姑娘》、《翠竹长青》、《金砖、银砖和夜明珠》等。劳动生产故事的内容主要是对人们进行劳动观念和品德的教育,阐明“幸福来自劳动,财富发自双手”的道理,如《万坦坪》、《一坛
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