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6年国家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及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县的财力得到了增强。到1995年底,国家投入县的各项扶贫资金累计5651.47万元,落实扶贫开发项目52个。其中:种植业项目17个,累计投放资金2247.03万元,占总额的39.76%;养殖项目7个,共投放资金484.62万元,占总额的8.5%;投向工业、
乡镇企业和加工业的项目26个,投资2332.39万元,占总额的50.12%;其他行业项目3个,投资87.43万元。扶贫农户面达84070户,共396815人次。同年年底,全县农村已解决温饱29237户、137146人,占农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51.4%和51%。工
农业总产值由扶贫前1985年的4675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30811万元,增长了5.6倍。其中:
农业总产值为17782万元,较1985年增长3.2倍;工业
总产值13099万元,较1985年增长28.7倍。粮食总产量达到6896.2万公斤,较1985年增长1.058倍。财政收入1170.4万元,较1985年增加6.9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和P粮495元和220公斤,较1985年分别增加了388元和120公斤。农田基本建设累计完成坡改梯1356公顷(20340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000公顷(6
万亩),修建乡村公路100公里。形成了3333公顷(5
万亩)油桐、1333公顷(2万多亩)中药材、0.8
万公顷(1.2
万亩)直杆桉、667公顷(1
万亩)大板栗、867公顷(1.3
万亩)
柑橘和梨子等5个农发种植业基地,以及1.6
万公顷(24
万亩)杉、松等速生丰产林基地,形成6个种植业的
支柱产业项目;实现了牛、羊、猪、鱼等养殖业项目的生产
商品化,推动了农业产品规模
商品化的发展。工业和
乡镇企业中恢复了两个锑冶厂,兴建了一个锑选厂和45个锑冶厂,并建成9个初见规模的
木材加工厂和一个
饲料加工厂。开通了丹寨至三都11万伏和三都到周罩3.5万伏的输变电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