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一:上传图片
方式二:粘贴地址
全部
图片
推荐词汇
基本介绍
概述
茂县
地处
青藏高原
与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北有
岷山山脉
,东有
龙门山
山脉,西有
邛崃山脉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多在4000米左右,交通不便,历史上有“蚕丛
栈道
险,悬筒渡索难”的描述。流经
茂县
的主要河流
岷江
发源于
松潘
北部的弓杠岭,经由
茂县
太平乡
牛尾寨
山下进入县境,然后贯穿于全县三区十乡。
岷江
也是
古羌人
进入
茂县
的天然
河谷
通道,成为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形成的“
藏彝走廊
”,它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录了
古羌人
成长发展的历史。
茂县
即为走廊地带的一颗闪亮
明珠
。2006年发掘出的
茂县
营盘山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专家称它代表了“
藏彝走廊
”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遗址位于
茂县
城西南2.5公里处的
岷江
东南岸台地,背靠高山(九顶峰),面向
岷江
河谷
,三面被
岷江
环绕,正符合古人所追求的“曲水聚财”的理念。遗址总面积15万平方米,出土文物近万件,其中最突出的是数量众多、造型精美的
彩陶器
,以细泥红陶为主,质地细腻,造型线条
优美
,装饰手法多样。有的
陶罐
采用
编织
纹构成其地纹,上面堆塑
浮雕
横条
箍带,断断续续的
横条
稀密有致,有很强的
节奏感
,从中可以感受到当时
古羌人
不仅制陶和纺织
技艺
达到较高的水平,并且具有很强的审美意念。又如宽边大耳的双耳
陶罐
,其罐耳部的一端与
罐口
连接,另一端在
罐口
腰腹间,其造型既有
羊头
双角
卷曲的韵味,又如妇女
舞蹈
时双手叉腰的舞姿。
罐子
的腹部还饰以对称的
浅浮雕
螺旋纹,其
弧线
与双耳的
弧线
相互呼应,造型与
纹饰
浑然一体,达到完美的
境界
。我们还可以发现
彩陶器
上
彩绘
的
纹样
有:
花草
、流水、
蛙纹
、
鸟纹
,
纹样
的结构和
纹饰
风格
与
甘肃
马家窑
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
彩陶
极为相似。
营盘山
陶塑人
面像与
大地湾
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人头形
彩陶瓶
上的
陶塑人
像相似。可以看岀在这里生活的族群正是来自遥远的
大西北
古羌人
。此外,还出土了多种玉器,如首饰
玉环
、玉镯、玉珠以及礼器玉璧、
玉璜
等,工艺细腻,显示出
古羌人
出色的琢玉水平,
史书
有记载
古羌人
多将玉器销往
中原
。出土的
玉刀
背部有双孔,以固定把手。
羌人
以
玉刀
剥离
兽皮
,得到称为“
织皮
”的连毛绵羊皮,并作为商品输往华夏。另外还出土有石
纺轮
,用来搓捻质地较硬、
纤维
粗的麻、毛
纤维
。从
营盘山
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的
纺轮
以及
彩陶器
上出现的
布纹
、
网纹
等
编织
纹样
中可以看出,当时
古羌人
不仅以
皮毛
为衣,还能将麻、毛
纤维
捻线
并织成服装面料。
营盘山遗址
还发现涂有
红色
颜料的石块与
陶器
,经测试分析,
红色
颜料是汞的氧化物——
朱砂
,现在人们仍将其用于绘画、装饰中。而早在5000多年前,
营盘山
人就开始用它装饰室内或人体,用于
祭祀
、
巫术
,这是我国最早使用
朱砂
的实例。
-《羌族服饰与羌族刺绣》钟茂兰、范欣、范朴
概述
地处
藏彝走廊
核心区域的
四川
阿坝州
茂县
,是我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同时也是
中国
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核心区,是展示
中国
羌族历史文化和
民俗风情
的重要窗口,拥有神秘的
古羌
文化。
岷江
自北向南纵贯
茂县
全境,境内
黑水河
、
赤不苏河
、松坪河分别在大小两河口和
叠溪镇
汇入
岷江
,在众多河流的冲刷、切割下形成数个沟壑。沟壑之间就是羌族的聚居地,这些地方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给相互间的文化交流造成一定的困难。但这些被河流割裂、相对独立的小型地理区域却孕育了具有独特个性和内涵的地方文化,造就了
羌绣
的区域性特色,使
羌绣
在保持了各自独特
古朴
之风的同时形成了南北与东西、高山与
河谷
、
村寨
与
村寨
之间的明显差异。这正是
羌绣
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内含能量。
-《茂县羌绣区域性艺术特征分析》郑姣、李明
南京市
中国
南京市非遗名录信息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工艺列表
纹样列表
地图
色彩
识图
*本网站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因数据库
非遗术语
3,673
非遗纹样
135
点击查看包含数据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
TRADITIONOW
条件筛选
时间筛选
配色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