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蛇纹是
侗族织绣艺术中的古老
纹样。汉
许慎的《
说文解字》中记有:“闽,东南越,蛇种”之说,可见古
越人崇拜蛇。蛇有很强的生命力,正符合原始先民的生存繁衍愿望,同时蛇对人又有很大的威胁,使人敬畏,因而被人们崇拜。作为
越人的后裔,
侗族保持了崇拜
龙蛇的习俗。据《
会同文史资料•民族专辑》记载,
湖南会同的
侗族崇蛇,“称蛇为爷爷、
祖宗,逢年过节敬祭,寨寨设有庙宇。人死须与之‘报丧’,出生须与之‘报喜’,梦之以为得福,见之视若显圣,敬之若尊神,奉之若尊祖”。特别是出没于祖坟地或在
庙堂里的蛇,视之已“化为
蚊龙”。
广西三江的林溪,每年三月三抢花炮时,游行队伍要抬三盘
祭品,其中有一盘用猪小肠充气盘成的蛇形,上画蛇皮麟纹。有的地区
九月九日打糯米粑粑,称之为蛇粑,需先将之放在屋外敬祭蛇神,方能食用,名曰“堵蛇洞”。家有孕妇,族中的人,特别是当事人,梦见有蛇进屋,认为是蛇神托梦,必生贵子。蛇崇拜在
侗族织绣艺术中主要体现为盘
蛇纹和游
蛇纹。《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它集象鼻、
鹿角、马鬣、蛇躯、鳞身、鳄棘、
鱼尾、
鹰爪、鼍足于一身,能水中游、云中飞、
陆上行,可呼风唤雨、
行云动雾,司掌世间旱涝,成为人们敬畏和尊崇的对象。在封建王朝时代,龙曾被视为
皇权的象征,然而在
侗族地区,龙从来不是耀武扬威的权利专属,而是吉祥之神。龙以蛇为原型,可以看做是蛇神化的结果,虽为两种形象,但在
侗族人的心目中常常相随相伴,有时被视为同类。龙
纹样在
侗族,人的生活中广泛运用,自由变换出各种形态,以龙为主题的
纹饰有翔龙、
二龙戏珠、
双龙戏
石榴、
云龙、
盘龙、
对龙对凤、
大龙蛇纹等,它们或憨态可掬,或抽象
写意,体现出
侗族人特殊的审美意趣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