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是粵北山区乳源
瑶族自治县妇女们的传统
女红工艺,以“一”字形和“十”字形为基本单位(即
针脚),由这些最小单位连接、延伸而组成整齐美观的图案和
纹样。乳源瑶绣从背面下针,图形简练、抽象,是研究当地
瑶族历史文化与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研究乳源瑶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都会记录或描绘乳源瑶绣的一些
典型装饰图形,如,顾铁符先生的《粵北乳源瑶民的
刺绣图案》、陈启新先生的《也谈乳源
瑶族服饰上的
刺绣图案》和近年黎洁仪的《乳源
瑶族图腾崇拜
纹样考》,其中都提到了一个重要的
走兽形纹装饰
纹样,乳源
瑶族民间俗称为“
鹿纹”(为阐述方便,以“
鹿纹”指代该争议
纹样)。当地
刺绣技艺代表性人物邓
菊花老师说:这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形象可爱、工艺绝伦的
走兽形纹,头、角、颈、身、脚、尾齐全,我们乳源瑶家一代代传下来,都说它是鹿的形纹。”26但20世纪40年代顾铁符先生和王启澍先生对瑶民称呼该
纹样为“
鹿纹”表达了各自的意见:不过瑶人自己的解释不一定十分靠得住,所以我们还得
暂时放弃他们的解释,重新加以分析。”“乳源
瑶族刺绣品上有两个像
动物的图形:鹿和人。瑶人任何一张
刺绣品中,都可见到此等图形。所谓鹿者,在一张
刺绣品中竟常多至八九十个。这种图形,是否只为美观,毫无他意?事实恐未必然。”1987年,陈启新先生与其学生到乳源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在调查结束时也提到:
刺绣中的
动物形象,计有奔鹿(一说是狗)……”近年来,黎洁仪在《乳源
瑶族图腾崇拜
纹样考》中也试图从
狩猎收获、图腾崇拜、语言演变三个方面考证“
鹿纹”的源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