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诸族“魂气所归”的古
葬俗,独具特点,深刻地反映着北方古先民的原始
宗教与魂灵不死的观念。有史可考,北方诸族古葬均为裸土葬。这大概是最
原始时代的原始初民葬式。《晋书》“肃慎氏条”中载“死者其日即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椁,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死后葬于野,尸体并不有
棺椁,而只是“交木作小椁”,即在尸上掩以木类,再祭奠牲物。这种葬法一直保留很久远。一些著名的老萨满或总部穆昆达,死后便“裸体埋于深坑,头东脚西,牲血洒土埋葬”,意在散其魂气,不被束锢,早成族神。头东脚西,是站立者的形象,头总是向着太阳出升的方向。东为上,表示人死仍是和活着的人一样站着生活,表示
灵魂不死的意念。最早北方民族的土葬,不是
棺椁葬而是裸葬的记载,还可见于《
新唐书》“黑水
靺鞨条”中载:“死者埋之,无
棺椁,杀所乘马以祭。”此外,在《旧唐书》“
靺鞨条”中载记尤为清楚,明确记载为“死者穿地埋之,以身衬土,无棺殓之具,杀所乘马于尸前设祭。”这种原始
葬俗,至
金代亦然。《大金国志》卷三十九“
初兴风土”中载:“死者埋之而无
棺椁。”在考古发掘中,东北地区的原始社会时期
墓葬遗址甚多,仅举延吉德新金谷古
墓葬为例,就很有代表性:金谷
古墓群顺山排列,均东西向,按其结构大致分为三种:石棺墓,即尸体四周有石板围护,土坑墓均为坚穴土坑,其一端或墓坑边仅放若干小石块或石板;介于二者之间的土石葬,“一般在一个墓坑里埋有三、四个至七、八个个体,最多的达十一个个体。其中,有一次葬骨骼,也有二次迁葬骨骼,多为仰身直肢,头部有的向东,有的向西。人
骨架一般分两行并列,作二至三层叠压。从性别上看,男女均有,从年龄上看,有老年、中年,有的墓中还有青少年或儿童。“这种
葬俗完全证明了原始
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
纽带面形成的
氏族共同墓地。在
萨满教观念中认为,人死后的魂气凝聚为团雾,可以升沉,可以浮游,喜暗不喜亮,喜湿不喜光热,最宜固守于黄粘土之洞穴里。所以,挖墓要掘见黄粘土。黄粘土是潮湿性的土质,阴凉洁净,为地母巴那吉额姆的心中土。
萨满教神系观念还认为:人活着要靠着本
氏族的相互维系和资助得以生存;人死后依然要靠本族同血缘的
灵魂相助。在
灵魂世界中仍然组成本
氏族群体和
灵魂部落。这便被视为“阴祗”,或
氏族的“根基”。本部族的兴衰
就要依凭这些“阴祗”魂魄的庇护,得以永世
安宁,就像大地上的沃土一样,
果实和
枝叶坠落地上,朽变沃壤,再从土里孳生
新芽,旺盛昌繁,循环不已。这就是祖先崇拜意识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