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观点认为最早的年画起源于门画。门画最早约萌芽于秦汉之际,时逢
除夕便于门户上画神荼、
郁垒及虎以驱鬼魅不祥之物。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中有“画虎于门,鬼不敢入”的记载。而《
礼记•丧服大记》则记载:“君释菜”,郑玄注释为“礼门神也”。1978年发掘的战国时期
曾侯乙墓的墓主棺内棺上,绘有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
武士,手持武器守卫在画面中门两侧,这证实了门画的存在历史更为久远。此时的门画“还不能称是年画,至多是年画的萌芽形式”。唐宋时期,雕版技术逐渐成熟,为大规模
印制年画提供了技术支持。《东京梦华录》卷十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
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
天子行贴。卖干茄,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上述记载描绘的是宋代岁节来临之际市场上的贩卖活动。从“印卖”二字上可以解读出门神、
钟馗等应该是雕版印刷之物,从事“印卖”生产与销售已是当时的一种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经济手段;“以备除夜之用”则说明了这些印卖之物的用途,其应与清代年画的门神、神像类的作用相同,是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产物,这时门画、神像画与年节的结合紧密起来。明清时期,各地印卖的“门神”和“
钟馗”继续发展。清初,
北京人称其为“卫画”,
杭州一带称“欢乐图”,
苏州称其为“画纸”,直至清道光时期的李光庭首先称其为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