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后,一方面封建社会达到了相对
和平、稳定和繁荣的成熟阶段,另一方面
中国佛教发展到
黄金时代,
道教势力也时有上升,而作为统治阶级主导思想的,仍然是
儒家思想。这些社会、思想和
宗教状况,造成了
宗教与艺术发展的这样一种相互关系:一方面,
宗教艺术受到日益广阔丰富的
世俗生活和
世俗艺术的影响,无论是
壁画还是
雕塑,整个
风格都在逐渐变化。取代“割肉贸鸽”、“舍身饲虎”之类悲惨故事的,是形形色色的“净土变”,是把现实生活理想化的“极乐世界”。
雕塑不再是“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形”,而代之以强壮有力、健康丰满;不再是超凡入圣,莫测高深,而是充满了亲切感和人情味。另一方面,
世俗艺术也受到了
宗教精神的渗透
浸染。且不说作为佛徒的
王维和
白居易的文学成就何其巨大,道骚两派通过“诗仙”
李白对诗和文学的影响何等深远,就是宫庭中的音乐舞蹈,也带上了同西域、
印度、
中亚和
西亚的艺术
风格兼行并至的
宗教色彩。从唐后期至宋,以至元明清三代,这两种趋势更加明显。晚唐以后的
壁画故事,“与其说是用
宗教教义来
劝导人,不如说是用
世俗的
戏剧性来吸引人,与其说是用说法来令人崇拜,不如说是用说书来令人娱乐。”至于
敦煌、麦积山等地的宋塑,更是面容姣好、文弱动人,实际上已是
优美秀丽的人间妇女。另一方面,从最初的话本到三言二拍,从散曲、杂剧、笔记到封建社会没落的宏伟写照《
红楼梦》,从宋词、元曲、明清
小说到同一时期的诗、文、书、画以至园林艺术,无一不受到佛、道,尤其是禅宗的深刻影响。随着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潮流侵入思想界,艺术的理想和趣味也滋漫着这三者兼备的影响。且不说文学作品中有目共睹的忠孝节义、善恶报应,妇孺皆知的
佛教高僧、
仙人道姑。就拿一般人
从前难得一睹,不大深思的宫庭建筑来说,一方面,那
庭院平面的深阔,使人感受到
天帝在人间的代表——人君的主宰、威严和
君权的巨大无边,使人震悚敬畏,诚惶诚恐之情油然而生,这显然体现出
儒家君臣之义的主导思想,另一方面,同一宫庭中的园林艺术,又常常以佛道两家的审美理想为主导,
表现出虚实相生、物我交融的独特的美。所有这些现象,从表层来看都反映了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深层来看,则是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