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
挑花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拥有独特的图案
纹样与构成形式,与其他民族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它
表现的是苗族的一门工艺文化,其艺术价值在当代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由于受
历朝封建阶级的统治,苗族人民被迫迁徙到深山老林中聚族而居,不想受外界的打扰,正是这种封闭的生活环境,才能完整地保留原生态民众一的风貌和特色。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是将历史记录在
围裙上,这个爱美的民族,特别是苗族妇女对幸福的追求,对爱情的坚持与渴望,对父母子女的关心与爱护,都变成了针和
丝线,缝进了苗族人民的衣服里。这些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
民族民间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学习的文化
史料。
挑花艺术就是在这种自给自足的条件下产生的,苗家姑娘凭着自己聪明的智慧和才华,在头帕、
围裙、
方巾、床上的被盖、帐檐、
枕头、小孩的衣物、结婚的嫁妆上都挑上了
美丽的图案。吉泸型这一带的苗族人自称为“瓦乡人”,与
湘西其他苗族地区不同的是,妇女服装非常朴素简单,春夏季节的
上衣为
纯白色,秋冬季节的
上衣为
蓝色,没有
纹饰。围
挑花胸围兜,包
挑花头帕。
挑花颜色多以黑白或蓝白对比,图案工整严谨,素洁秀雅。
湘西民歌中“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头帕。泸溪苗族尤喜
白布挑花帕,而沅陵苗族除了未婚少女及新妇包
白布挑花帕外,中年妇女包
蓝色挑花帕,老年妇女则包
黑色布帕,不
挑花。在苗寨中,如果姑娘家不会
挑花就会被说嫁不出去,会一辈子被人嘲笑;家里的长辈们会在姑娘十五岁时教她们
挑花,以此为她们将来结婚生子做嫁妆,挑的好的姑娘会在婚嫁时找到一个好的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