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历史源远流长,但又扑朔迷离。1955年中央民委委托原中央民院的潘光旦教授,对
土家族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并撰写了《
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等
论著,认为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一部分后裔。”这一观点也是长期以来被大多数
史学家认可的。但在具体的探讨过程中,又有一系列重大疑团以此难以解释,因而,关于
土家族的起源等问题,众说纷纭,主要有“巴人说”、“乌蛮说”、“土著说”以及“三说并存”等说法。这种局面并未最终解决土家人族源问题,特别是对以酉水流域为中心的土家聚居区的土家人而言,这些说法与历史及现实均不太相符。如“廪君之巴人”说,在
湘西北的
土家族民俗中就自相矛盾;而“乌蛮”说既证据不足,更有牵强附会之嫌,至于“土著”说,仍有许多重要事件说不清楚,
史籍也没有直接的记载。严学窘先生是新中国最早深入酉水流域研究
土家族的学者,1952年他在《
湖南龙山
土家族初步调查报告》中就指出:“土家可能是古代北僚的板楯蛮或廪君蛮的遗民。”20世纪80年代之后,田曙岚先生关于“濮——僚——仡佬”的观点在
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随之,
湘西本土学者又提出了“濮——僚——仡佬——土家人”这样一个全新的
土家族源之初见。随着近二十几年来武陵山区一些考古上的新发现,进一步全面的、明确的证实了这一新的观点。2004年柴焕波先生从
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发表了《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论》。同时,在
湘西本土学者的不断努力下,逐步理出了
土家族的主源分两大块:底层庶民是本地“土著”,即武陵山区“其地的原始居民与‘百濮’融合后的土著人”。
表现为
上古的濮人,中古的僚人,
唐宋时期的仡佬人为社会主体;而其上层贵族及强宗大姓则是先后进入武陵山区的巴人、
江西彭氏等融合而成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