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千年漫长的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节律与大自然的四季同步,从春耕与夏种到秋收和冬藏。为此,一年中的节庆莫过于年。年是大自然与生活旧的
一轮的终结,又是新
一轮的开始。年的意义对于农耕时代的古人,比起工业社会的现代人要重要得多,也深切得多。
岁月的转换在古人的生命中可以清晰地被感知到。每逢年的来临,心中油然生发的是对未知的新的一年幸福的企盼,以及对灾难与不幸的回避和拒绝。所以
避邪与祈福是最基本的年心理。这年心理中
避邪的部分,最初是被桃符、门神和爆竹表达出来的。在现代科学来到地球之前,人类与大自然的对话所凭借的是自己感悟和想象出来的神灵。由于灾难的威胁远比锦上添花的福分更为人们关切,所以首先进入年俗并成为一种雏形的
木版年画的是作为神灵崇拜的
纸马。已知宋代的
纸马有“
钟馗”、“财马”、“回头鹿马”等数种。这里边有
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有人认为宋代
画家刘松年那幅失传的《新年接喜》、苏汉臣的《开泰图》和李嵩的《岁朝图》这些节令画就是一种准年画,而且有一种祈福的含义。其实这种在过年时拿出来挂一挂的吉祥瑞庆的图画在
史籍中记载得很多。虽然它还不是
木版印刷品,更不是广大民间过年时使用的风俗用品,但这表明祈福是普遍存在的年心理。等到这些祈福的愿望真正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
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