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新
中国成立前没有文字。和苗族人民一样,她们起源、历史、迁徙、发展情况、生活、信仰等等灿烂的文化都是通过服饰、古歌、
戏剧、建筑等形式记录传承下来。服饰、古歌、建筑这些在生活中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比如侗歌。侗乡素称“歌舞的海洋”,歌唱贯穿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言情以歌、交谊以歌、待客以歌……说事以歌、叙古以歌。常言“饭养人,歌养心”,不论男女老少,无人不善歌。歌唱在
侗族社会远不仅是感情宣泄的方式,更是思想交流、文化传播、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侗歌的内容从人类起源到民族历史,世间万物的演变,生产、生活知识,人生哲理,前人、当代故事,无所不包。它通俗易懂、易记、易传唱,便于传承。因而歌唱以其承担的特殊的社会功用而获得广泛的发展空间。村寨中著名的歌手称“歌师”,他们能唱很多古歌、新歌,自己能编歌,很受人尊敬:歌师常常给人们演唱和传授演唱技巧,对侗歌的发展和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些大型的长歌只有歌师才能
创作得出来,非一般人能为。侗歌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完备的音乐唱腔、
唱词以及演唱形式。其演唱形式灵活、内容涉及广泛、使用场合最多的,当推坐夜歌、玩山歌和礼俗歌和玩山歌,在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演唱。歌的内容主要是相互表达情爱,即情歌。演唱形式通常一问一答,男女之间相互盘对。“行歌坐夜”演唱时,后生多带
琵琶边弹边唱。礼俗歌即人生礼仪活动中演唱的歌,包括拦路歌、酒歌、踩堂歌、哭歌。拦路歌、酒歌是作客时演唱的,主客盘对,相互夸赞、祝贺和展示
才艺。哭歌是死人时家人哭唱的歌,
贵州黎平、榕江交界地区最流行,歌唱内容为对死者的追念,生者的悲痛,追述死者生前的功德;若死的是父母,通常要唱父母生育、养育之不易,女儿的孝心没尽到等等,有教育后人敬老的作用。踩堂歌是在节日“踩歌堂”时演唱的,由几十人到上百人手拉手边舞边唱,侗语称叫“多耶”。“多耶”源自古代的原始宗教
祭祀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