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兰卡普”的
纹样剖析、文化特征、价值变迁、源流追述、传承保护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这些成果多偏重于单纯艺术与
美学的角度,田野调查与
人类学的理论结合,抢救性保护与政府政策的观照等,从
学科上来说侧重于艺术
美学、民族学、文化学、教育学这些单一
学科的运用,很少有通过跨
学科、多
学科的结合来和传统民间手工艺对话,欠缺本土化与现代化的
对接。从跨
学科计算机数字化的角度分析
织锦工艺的保护,对数字化保护之于
织锦工艺利用发展的研究,现在已有少数工科学者的介入。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引入了市场经济学、设计学等跨
学科理论,这与倾向于某一
学科来研究“西兰卡普”的成果所占比例偏小,而且切入点比较散乱,学理上不够成熟。对于首批列入我国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土家织锦来说,探索其开发、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新路的应用研究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西兰卡普”作为
土家族的民族符号,土家文化的象征,更是走向现代化的“
土家族名牌”。因此,在“
非遗”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民族文化产业化推动地方经济,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大背景下,对
土家族民族符号“西兰卡普”的发展保护进行艺术
人类学、
计算机应用、影视
人类学等
学科的系统解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