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头顶
刺绣是锦州满族民间
刺绣重要的一类,这幅《八马图》,描绘马的形态非凡,姿势各异,有俯首啮草,身体肥硕;有昂首阔步,温顺自信;有引颈鸣叫,略有所思;有回首舔身,遐想舒意;有互斗嬉戏,友爱无比;有四蹄腾骧,憨态可掏。着眼现实生活,使客观形象变为艺术形象,意态生动,针畅意通,不忮不求,天意成趣,线型变化丰富,
针法随马的解剖结构而变化,准确的概括出马粗厚的
毛皮,筋健的肌肉、聪明威武、勇敢忠诚、、勤恳耐劳的性格,口勒
缰绳,体态纵恣,耳朵坚起,好像都在随时待命,准备驰骋疆场。绣者用线讲究,每一针都富于穿透力,形成横与坚、大与小、长与短、粗与细、方与圆、虚与实、收与放、迎与让、增与损、残与破、断与连、穿与插、疏与密的对比,绣脖颈时根据马颈、俯身的高挺圆韧结构运用密集顺畅的长线加以处理,在马的耳部、大腿、尾部、四蹄、耳尖、骨节等处运用较为疏畅的短线,不因其
线色的单一(局部一匹马)而掩盖马特有的骨骼,也不因其
色彩的多样(整体八匹马)给人以凌乱之感,倒是整体形态的编排多样,富于画面以生命节奏,造成主次分明自然效果,使作品充满了典雅、凝炼、豪放、疏朗、灵趣和神韵的气息。满族人的生命意识、瞬间灵感的振颤在一根细小的钢针上下穿刺的有限空间里跳跃不止、变化不止,
创造不止。从不同的造型态势,
蓝色背景
素缎的映衬,使画面开阔平坦,视野宽广,有“追风草原,万里横行”的气概,加之,
荆棘、野花、鲜苔与莽草的点缀,鲜明的营造出“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
草绿”气局、
气韵、气格、气势的宏大、博大、高大、强大、雄大的草原文化,犷博雄健、凝练深沉的萨满文化,这是一种感性、外在形式的“大”美,一种功能上、造型上、装饰上、体积上、空间上的“大”美,这是满族审美特点的本质阐释和概括,读者似乎从中体悟到“骠”(
黄色的马)、“骊”(
黑色的马)、“骍”(赤色的马)、“骢”(青白相间的马)、“龙”(
纯白色的马)诸色马憨诚、哀思、稳健、执着、倔强、俊爽、奔放的
关东性情。整体画面疏密、轻重、宾主、聚散等关系构思编排,自然浑朴、厚重大方,和谐典雅、动中寓静、气度非凡,令古韵有新潮,整体画面虚实对比更加和谐,更显强烈,久而视之,神气溢出。实为“满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幅物化下来的恋马之情将永存人间,并以此为凭吊寄怀之物来返照民间美术造型的
意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