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在酉水流域除麻制品外,
蚕丝已多有利用。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著名的“溪州铜柱”上就三处刻有“
耕桑”的记载:“剽掠
耕桑”、“尔宜无扰
耕桑”、“克保
耕桑之业”等。然而,明清以前的“五溪”地区,真正地道的“桑蚕”还不是很普及,民间的养蚕大多只是一种野生的“柘蚕”。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柘蚕很容易与原产于我国北方的“榨蚕”相混。榨蚕不是柘蚕,榨蚕体形较大,虫体上长有毒刺,以食山毛榉科
植物为主,
解放后在武陵山区曾引进词养过。关于柘蚕,《唐书》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南蛮•南诏》上记有:“食蚕以柘,蚕生阅二旬而茧,
织锦缣精致”,“南诏……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显然,土家先民作为哀牢夷、乌蛮别种僚的后裔,利用柘蚕成丝而
织物就不足为奇了。宋朱辅在《溪蛮丛笑》中对“五溪”一带的“养蚕”也有这样的描述:“蚕事少桑多柘,茧薄小不可缫,可缉为细”。柘为桑科
植物,柘蚕原多为野生放养,在放养过程中,需要防鸟啄、虫食、菌害,待柘蚕
结茧后就从树上直接采取。后来逐渐也有在家中喂养的,俗称“土种”。解放前后
湘西一带的土家亩寨仍有放养和喂养柘蚕的习惯。这种柘蚕与桑蚕相类似,只是所产的茧薄小,丝却比
桑蚕丝粗,并且丝的表面不如
桑蚕丝光滑,但比
桑蚕丝坚韧且更富有弹性。不过柘
蚕茧出丝断头太多,民间只能细成较粗的“丝头子”,故不便
织造绸缎之类精细的纺织品。正因如此,用柘蚕的丝头子
织造成相对粗犷厚重的西兰卡普,不仅坚致耐用,而且利用柘
蚕丝的天然色系,彩色沉着,越洗越亮。从现代见到
古时遗存下来的西兰卡普精品,大多都是这类粗柘
蚕丝或
桑蚕丝头为
色纬与麻、棉所混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