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一:上传图片
方式二:粘贴地址
全部
图片
推荐词汇
基本介绍
概述
上下有别,等威有序。“礼之大者,莫过于
衣冠
”,
明清两代
作为
中国
历史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朝代,对服饰制度均有详细、明确的规定。明代是汉民族一统天下的朝代,服饰制度悉尊汉制,略有改动。清代服饰制度的确立从17世纪初叶开始(
天命
元年),到18世纪
中叶
即
乾隆
三十一年
《
皇帝
礼器图》校勘完成,才逐步发展完善、完备,并成为清代服饰制度的典范和清中、后期服饰的依据。其种类丰富,雍容华贵,从天子到末等官员、从皇太后到命妇均有其相应的穿戴制度,等级森严,不得僭越。自
乾隆
时起上至
皇帝
、后妃,下至
王公
文武百官及
公主
、
福晋
、命妇的
官服
,按其不同的用途分成了
礼服
、
吉服
、
常服
、
行服
、
雨服
、
便服
几大类,除
便服
外,均绘制成图,收录于《
皇帝
礼器图》中。后经
嘉庆
、道年间篆修成《会典及事例》,至
光绪
年间又增补修篆成《
大清会典图例
》。
刺绣
时
纹样
的大小、内容等均出于此。其中
礼服
包括
朝袍
、端罩(一种
外褂
)和
衮服
(既可与
朝袍
套穿,也可与
龙袍
和
常服
袍一起穿的衣服);
吉服
包括
衮服
、
龙袍
;
常服
则是介于
礼服
和
便服
之间的一种服装;外出或打猎穿
行服
,雨雪天穿
雨服
。其中,
礼服
等级最高,只有在
祭祀
、
祈雨
、祈谷时才穿着,其形制为在
石青
面料上绣
五爪金龙
四团,胸背及两肩各一团。
皇帝
的
朝服
也属于
礼服
的一种,有
冬夏
两种形制,
冬夏
朝服
在形式和花纹上相同,只是在
披领
、
袖端
、
下摆
等处的
镶边
有所区别,冬
朝服
镶海龙裘皮边,夏
朝服
镶
织金
绸边。
朝服
的形制是头戴朝冠,
上衣
下赏相连,
右衽
,肩部披戴
披领
,
袖端
为
马蹄袖
,
上衣
下裳连接处有
襞积
,腰系
龙纹
金版
丝绸
朝带,并佩戴朝珠,脚穿马靴。
吉服
是在一般庆典活动穿着,其颜色以
明黄色
为主,
圆领
、
右衽
、
箭袖
,服装上绣有
龙纹
和12章
纹样
。
行服
有
行褂
、行袍、行裳三种形制,为
皇帝
出行
、打猎时穿着,这类服饰相对轻便简洁,
色彩
上有严格的规定,如
皇帝
的
行褂
规定用
石青色
。而女子的服装若是满族妇女则自
皇后
、
亲王
福晋
等
皇族
也分为
礼服
、
吉服
、
常服
、
行服
、
便服
。服饰等级及
服色
、
纹饰
与其
丈夫
的品级一致,只有
霞帔
是女子专用。明、清皇室、
王公
贵族的
衣饰
可以说是
京绣
艺术的集中体现。以衣着为例,
故宫博物院
所收藏
清朝
帝后的丝织
绣花
服装和
衣料
,数量竟高达数万之多。
-《京绣的历史及现状研究》赵静
概述
雨水
对于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羌族人来说如人体命脉一般重要。故每值久旱不雨,
就要
举行大型的捜山
求雨
活动。若仍无成效,则在
巫师
带领
下去附近最高的“
神山
”顶上求取
木刻
,组织群众集体拜神,敬酒献牲,许愿,并唱
祈雨
歌。
汶川
一些地方在
祈雨
时,还要举行一种“赶
旱魃
”的模拟
巫术
。首先由一人装扮成
鬼怪
“
旱魃
”形状,藏匿于树丛中,然后
巫师
率领众人,敲锣、呼喊,遍山进行搜寻。此人被寻出时,必须在前面奔走,
巫师
则率众在后面追赶,直至其精疲力竭被捉为止。这象征着
旱魃
已被赶走,
甘露
即可降临。
-《羌族文化》陈蜀玉
概述
祭
山神
之后,一部分妇女按照安排到山后
祈雨
,其余人则回到村中
舞龙
。
舞龙
是
叠溪
-太平一带羌族的特殊习俗,
牛尾寨
舞龙
是在
正月十七
,主要是为了庆祝
过年
,一条
草龙
耍上三年就送到
老寨
烧化,意为送龙上天,
次年
再扎新的。这次羌历年来的则是
排山营
的村民,据称他们耍龙主要是为了
祈雨
,时间不定,
平时
只用7节
草龙
,这次参加羌历年则扎了15节的
草龙
。
排山营
舞龙
有戏龙、戏狗、戏人三个步骤:首先是舞动
草龙
戏耍片刻;然后用竹架抬出一只
白狗
,以
草龙
追逐;最后将
草龙
在
宾客
面前近距离舞动,
舞龙
的人会提前准备好锅底黑灰和
面粉
,趁不注意的时候抹在客人脸上。这种
舞龙
活动的娱乐性很强,其他地方的村民未曾见过,均感到非常有趣,印象非常深刻。两日之后我在山间搭车之时,还听到有村民在兴致勃勃地讨论着。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羌文化保护》何坤
概述
十多年后,约在1930-1940年代,当
葛维汉
到岷江上游考察时,他发现许多
羌民
都自称是“
以色列
人的
后裔
”,并说他们所信的
天神
就是“上帝耶和华”。
葛维汉
在他有关羌族的著作中驳斥这种说法,并指出
羌民
是
多神信仰
者,
以色列
后裔
之说是受
陶伦士
及其
羌民
助手的误导。对于
羌民
的
宗教
,
葛维汉
明确指出,
羌民
并非
一神教
信徒
,除了信他们自己的神外,
羌民
还信邻近其他民族的神。他指出,当地
天神
“木巴舍”在几个受
基督教
影响较深的
村寨
,又称作“
阿爸
齐”,这暗示着这是
羌民
接受
陶伦士
等
传教士
“
天父
”之说的结果。他也注意到,由于受
汉人
道教
影响,
羌民
更普遍地将“木巴舍”等同于“
玉皇
”。
葛维汉
自己则认为,“木巴舍”的意思相当于“天”。“天”是古代
周人
的神,在历史上羌族(
姜姓之族
)又是
周人
的
盟友
。显然在此诠释中,
葛维汉
视当代
羌民
为
商周
之羌或
姜姓之族
的
后裔
。对他而言,
羌民
对“天”的信仰,证实此民族的历史延续性。为了反驳
陶伦士
的“
羌民
为
一神教
信徒
”之说,他指出,
羌民
家中大多祭五种
主神
。供奉那些神,以及各个神的名字,各地皆有不同。另外,
羌民
家中一般还祭十二个次级的小神,同样也是各地有异。除了各家中所祭的神外,每个
村寨
与地区都有当地的神。因此他认为,从理论上来说,
羌民
有多少
地名
与寨名,就有多少的神。当然,他也不认为
白石
代表唯一的
天神
。他指出,
白石
在许多地方都被当作各种地方
神祇
的代表。甚至在
汶川
的
克枯寨
,
白石
被部分人视为
谷神
,却被另一些人视为仓颉神。他又指称,
汉人
的神如
川主
、
玉皇
、关圣人、
观音
、
武昌
、
梅山
、土地等等,被
羌民
视为自己的神。他特别提及在
蒲溪沟
,
羌民
祭司
“
端公
”以服装分为红、白两种。红
端公
拜
孙悟空
、沙和尚,擅长于
驱魔
除病、消灾
还愿
;白
端公
拜西天
佛祖
,长于求子、
祈雨
,
祭山
求
五谷丰收
。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更多
收缩
南京市
中国
南京市非遗名录信息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工艺列表
纹样列表
地图
色彩
识图
*本网站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因数据库
非遗术语
3,673
非遗纹样
135
点击查看包含数据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
TRADITIONOW
条件筛选
时间筛选
配色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