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在三、
四十年代,在服饰上那些可被称为
羌人的服饰?以麻织
长衫与头包布巾、扎绑腿来说,这也是清末民初时期许多西南汉族农民的普遍穿着。二〇年代在本地区进行
民俗调查的
黎光明等人,在其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提出的
报告中称:「以布缠头代帽,是川西
汉人的习惯,并不是
羌民或
土民的特俗」(
黎光明、
王元辉1929:44)。
羊毛织成的「
毪织褂褂」目前被羌族
知识分子认为是羌文化的特征,因为他们认为本民族
从前是「
牧羊的民族」。但
民国三十三年所编的《汶川县志》中却称,「以地产
羊毛,人多以编毛为生,故多织毛为衣,三族皆同,仅羌、土较普遍而已」(祝世德1944:304)。这里所谓的三族是指汉、羌与土(土指瓦寺土司属民,也就是较汉化的
嘉绒藏族)。又如,
四十年代在「
羌民」中作调查的
胡鉴民指出,制
花鞋的艺术,似乎是受
汉人的影响:某些汉化很深的地区,制
花鞋的艺术也最发达(1944:40)。前述的David Crockett Graham也认为,有时羌族妇女会学习汉族
刺绣,来装饰她们的衣袖或围裙(1958:21)。此外Graham所描述的羌文化,无论是
山歌或是以
端公为中心的
宗教,都是「
土著与汉文化」的混合体。Torrance虽强调
羌民的「
以色列」文化根源,但他书中所附的照片却显示,当时
羌民的穿着实与
汉民差别不大,尤其是上层土司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