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最原始的鲁锦实物的历史只能上朔五、六十年,但鲁锦的产地之一——
山东嘉祥
武梁祠汉画石象中的“曾母投杼”,可以证明起码在二千年前就有木
织机编织工艺的存在。长期的历史不仅发展了
织锦工艺,也必然发展了鲁锦的图案形式,并在这有意味的形式中积淀了民族的审美意识。作为实用工艺品的鲁锦不同于单纯作为精神产品的绘画和
雕塑,它不是依靠某种形象的
刻画或某种情节的叙述,来传达某种审美的信息;作为民间工艺品的鲁锦,也不是仅仅体现某一个
设计者的审美情绪,而是映射了同一文化环境中的群体心态,并且建立在群体心态强大的背景上。在鲁锦图案中可以说体现了居住在
黄河流域的包括汉民族的
伦理思想、价值观念、民族性格、道德标准、
宗教感情等广义的
中原文化面貌。正因为如此,它所体现的审美意义才不同于其他民族的
织锦图案,如
傣锦、
壮锦等。毋须讳言,
黄河流域的汉文化在二千年以前要远远发达于同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体现在
中原地区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反映,比较起来要深刻得多。如前所述,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汉民族就将对光明的理解以及对光明所追求的意识物化成一种“冏式图案”。尽管这种理解和追求的意识还比较朦胧和原始,但毕竟超越了图腾崇拜、繁殖崇拜的阶段,接近现代人的理解和
表现。此外,鲁锦的产地比起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发达得多,与外界的联系要紧密得多,广阔得多。因此,较容易受到现代意识的熏染。据农村妇女自己讲,她们也受到了“洋格子布”的影响。如《金光银双喜》,就是
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图案形式。它体现了新的时代感,体现了农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迸发出来的如火如荼的激情,如光幅射。因此,我们可以说,鲁锦图案是积淀了上千年的民族感情和审美意识在新时代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