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一:上传图片
方式二:粘贴地址
全部
图片
推荐词汇
基本介绍
概述
纳布型服饰指
四川省
甘孜藏族自治州
丹巴县
所属小金河流域沿岸,
太平桥乡
三岔沟内的长胜店、丹扎、
纳布村
,岳咱乡的可尔金和半扇门乡的阿娘沟等地为主的羌族服饰。这一带的羌族有2500余人,与
岷江
流域的羌族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据学者调查,其来源有两种:“一是……‘在清
乾隆
年间镇压
大金川
时,曾移置
杂谷
五屯到大、
小金川
为‘屯练’,
九子屯
羌族被移置二十户到
丹巴
下宅垄的丹噶山下。’一种说法是任乃强在《西康
图经
》著述中的观点.他认为羌族屯兵进入
丹巴
应是在清
嘉庆
时。”也就是说,此地羌族是从
理县
九子屯
一带移居而来,在
嘉绒
藏族地区居住已经有200余年的历史。
-《羌族服饰文化图志》孟燕
概述
嗜好抢劫是
猼猓子
遭厌怕的最大原因。他们抢劫的目标第一当然是
汉人
,其次是
西番
与
杂谷
民族;但他们自己也互相抢劫。在他们的区域内,几乎每个成年男子都能以抢劫为副业。他们常常在挖地的时候、砍柴的时候、或是打猎的时候,只要有目标发现,就顺便抢劫起来……间或他们也三五成群携带武器,离开本土,出外行劫……但是
西番
有时穿着
毪衫
短裤
,利用
猼猓子
的招牌到处行劫的也不少。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概述
不仅汉与非汉之间的界线模糊,被视为非
汉人
的“
羌民
”与“
番民
”之间也没有清楚的界线。如,
今日
理县
与
松潘
都有部分
村寨
被识别为羌族
村寨
,但在清末
民初
时,这些地方似乎没有“
羌民
”。成书于清末的《
直隶
理番
厅志》中记载,
杂谷脑河
流域的
理县
一带“
汉民
”只住在一线官道之中,其他地区民众都被称作“番”;所谓前番、后番、新番、旧番,只是指他们地理位置与归服朝廷的先后之别而已。而且在修撰者的
汉人
观点,比起
理番
的
杂谷
、梭磨诸番而言,
威州
、
茂州
的非
汉人
群为“
熟番
”。我们再由修《
松潘
县志
》者的观点来看,当时
松潘
72土司之族属,在本书中被分为“
西番
种类”与“博倮种类”两种——也不见有“
羌民
”种类。这部
县志
由清末修至
民国
十三年(1924)而完成,可代表此一时期熟悉
松潘
边事者的观点——他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
松潘
境内也有“
羌民
”。显然,“
羌民
”是在
茂州
、
威州
较为人知的一个人群概念。特别重要的是,在
茂州
有些村里被划分为“
羌民
里”,并著之于
地方志
之中,而其他地区并无这样的例子。“
羌民
里”使得文献记忆与一些真实存在的“人”(一种身体记忆)结合在一起。这个
复合
社会记忆,是后来“羌族”能成为一个少数民族范畴的关键。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概述
1920年代末期,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
黎光明
等人,至
松潘
、
汶川
一带作
民俗
调查。他们在
调查报告
中提到当地的民族有
土民
、
羌民
、
猼猓子
、
西番
与
杂谷
民族。对于
羌民
,
报告
中记载,“不仅
汶川
境内有他们的人,在
茂县
、
理番
、
石泉
、
安县
各处,他们的人也不少”。他们又指出,
西番
与
土民
都是“
西藏
民族的一支”,其语言是“
西藏
话的
方言
”,只是
土民
大多已完全汉化。对于
黑水
的
猼猓子
,
报告
中称“拿他们的语言、习惯研究起来,绝不敢断定他们和
西番
、
杂谷
民族、
羌民
是同种”。更重要的是,他们注意到“
西番
等民族也绝不愿承认(
猼猓子
)是和他们同种的”。
报告
中对
杂谷
人描述较少,只称“这些人究竟是和
汶川
的
羌民
同种吗,还是和
土民
同种,我们不敢断定,我们权当他们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暂给他们一个
杂谷
民族的名称”。由以上
黎光明
等人对岷江上游各民族的描述,可以看出因为“语言”,某些族群已被他们划为“
西藏
民族”的一部分;也因为“语言”,“
猼猓子
”被他们认为是一个不同于
西番
、
杂谷
民族与
羌民
的特殊种族。事实上,此时尚无人对这地区的
土著
语言作研究、分类;所谓“语言”,不过是
黎光明
等人的主观认知而已。无论如何,在他们的民族分类概念中,今天大部分
理县
羌族的
祖先
被排除在“
羌民
”之外。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更多
收缩
南京市
中国
南京市非遗名录信息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工艺列表
纹样列表
地图
色彩
识图
*本网站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因数据库
非遗术语
3,673
非遗纹样
135
点击查看包含数据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
TRADITIONOW
条件筛选
时间筛选
配色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