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末年以后,
土家族已基本成型,经过“溪州之战”,后晋天福五年立铜柱为约,土家人民结束了长期战乱和动荡的
渔猎生活,安居下来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反映在这一时代的
织锦代表
纹样有“神龛花”和“六荞花”。“神龛”是
土家族家庭中供奉神位的地方,神龛位于住房堂屋的正中墙面上,供奉诸神有“天地君亲师”和本家历代
祖先,还有“九天司命”和“太乙府君”,这不仅是楚巫文化的孑遗,也是
土家族信仰
道教习俗的反映。神龛是家庭安居生活的产物,如果没有相对稳定的安居家庭生活以及由此而
固结的血缘关系,要追溯
祖先是不可能的。
湘西的沅、澧二水流域是
屈原当年的放逐地。他“窜伏其域,怀忱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九歌》中的诸神,现仍活跃在
湘西民间。“太乙”也称“东皇太一”,是“椎牛”祭祖歌中的主神。“九天司命”有如“登九天兮抚慧星”的“少司命”及“大司命”。
土家族的“梅山女神”专管
狩猎,她赤身来往于狼豺虎豹之间,与《九歌》中“山鬼”的原型接近。然而,土家人早期的神龛只在堂屋正中设土王神位,自家的
祖先神位是放于门后。清雍正八年(1730),永顺
知府颁《详革土司积弊略》二十一条,
明令土民“设天地君亲牌位”,后逐步形成现在的“天地君亲师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