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有幸参加并主持了
湘西州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湘西土家族织锦工艺从后被国家改为《
土家族织锦技艺》项目的工作,有机会深入到全州各地系统、深入地的调查和研究
土家织锦,并由我执笔撰写项目申报文本。文本很快得到全国著名民俗学家、国家“民保”中心专家乌丙安教授的高度肯定,随后,又被
湖南省推荐为全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文本的“
样板”之一,从而大大鼓励了我。该年底
中国艺术研究院策划出版一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邀请我与
张心平参加撰写《
土家织锦》分册,我在原《
土家族织锦技艺》申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原来的初稿资料,充实完善成该书的雏形(初稿)。不过,原来受项目的局限﹐较多侧重于非物质性方面。由于
土家织锦的物质性方面
表现亦比较突出,所以,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有机结合,以物质性为文象,非物质性为文脉,文象为体,文脉是魂,就成了现在的《
土家织锦》。就
土家织锦而言﹐真正原生态的地区现在只有
湘西的酉水流域,原申报文本只涉及
湘西,对鄂、渝、黔边区曾做过一-些田野调查,
湖北鹤峰人大的钟以耘主任、恩施土家山寨
织锦坊的田若兰及
重庆工商大学的白俊奎副教授提供了当地的一些信息和资料,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