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归流前,
土家织锦的图案多以自然物象为主,有少量的
几何花纹。改土归流后,伴随着服饰载体的消失,
土家族妇女便把衣、裙、巾、被等的
纹样加以汇合,构成单一连续
几何纹,以便适合于被面格局的
构图需要,并且图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出现“鹭鸶采莲”、“
蝴蝶牡丹”、“四凤抬
牡丹’等寓意
吉样、喜庆的题材,还有“
福禄寿喜”等大量的汉文字的
纹样。“题材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汉文化和土家文化的主体性的结合”。
土家族没有文字,却以汉字为装饰,这说明
土家族文化深受汉族文化影响。20世纪50年代末,专家与
织锦艺人合作,对
土家织锦进行了挖掘创新。从《开发山区》送到伦敦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受到关注,
土家织锦便开始了
创作的革新。伴随“改革开放”,
织锦艺人走出大山结合外面专家走进大山,丰富了
土家织锦的题材。改革开放后,
土家织锦迎来了复兴阶段,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
织锦工艺品相继走向市场,走出国门。如《巴陵胜境岳阳楼〉、《张家界风光》、《土家摆手舞》等现代
织锦,在旅游市场很是畅销。访谈中
织锦艺人认为,现代
织锦比传统
织锦市场好的原因,一是画面好看;二是符合时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