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中游流域的泸溪、古丈与吉首交界的潭溪、八十坪、坪坝、梁家潭及排绸、
丹青等地也有一种手工艺
织锦被面,当地话称为“芭排”,既“花被面”的意思,亦有“倒排”(即“打花”)之称。
织物背面因断纬挖花而形成密集如麻的线条,形似牛肚,故而
汉语俗称“牛肚被面”。因这一带自古多有“讫佬人”聚居,该地区与苗族聚居地区紧密相连,在清代“非客即苗”,这里被称为“熟苗区”。
民国时期又将这一地带的仡偌人叫“仡佬苗”。20世纪中叶以后,“仡佬苗”被划为操
湘西苗语东部次方言的“苗族”范畴。因而,现代将这种“牛肚被面”称之为“
苗锦”。其实“牛肚被面”不论从工艺的
织造方法,还是
织机的形态构造;不论从
图纹的组织特征,还是成品的实用目的,都与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有许多相通之处,而与通常意义上讲的
贵州及花垣的那种
苗锦却完全不同。
湖南省著名工艺美术家汪为义、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田顺新、
中国织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田大年,在他们合著的《
湖南民间
织锦》一文中也认为:“
湘西苗锦牛肚被面现已无
织造风尚,传统民间原始
织机有待进一步考察核实。据当地老艺人口述及
织物组织分析表明,其
织机原理和
织造工艺与土家锦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