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
黄帝战
蚩尤时期,一直以来苗族就一个倍受压迫、频繁迁移、历经沧桑的民族。虽然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历史文化的传承,苗民们用苗族山歌、口述传说、民族工艺等多种传颂形式,记录了属于他们自己开创出来的历史文明。“老人不传古,儿孙失了谱”是苗族地区
世代流传的一句
经典语录,为了让
子孙后代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不被遗忘,苗族人民遵循古训将他们的
神话传说、
图腾崇拜、精神寄托等,用蕴含深意的花纹图案
表现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中,如头帕、衣服、被面、帐檐等,正是通过这些方式才使得意蕴深厚的苗族文化得意流传至今。这种由延续古代“万物有灵”自然观演变而来的盘瓠
图纹与凤、鸟
花草纹样的组合,常见于
男性头帕和女性
围裙的装饰
纹样上,多出现在出土文物中,比如
湖北随州
曾侯乙墓出土距西汉200年前的
漆器上,有幅绝妙的日出扶桑图。树中央
一日,余每支
一日,共十日,羿射之,化为鸟。树顶二
怪兽,可能是盘瓠。(
五色犬,相传为南方苗夷
祖先,系犬
图腾遗迹。)在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
帛画中,也可以看见绘有神犬站立持叉
狩猎的形象。在“古荆楚”之地,如此广泛流传盘瓠
图腾崇拜的文化现象,与
史籍记载“梁、巴、蜀、汉、武陵、
长沙、庐江郡夷均为盘瓠
子孙”的事实十分吻合。这是因为可能苗族先民在历史上几次大的迁徙中,一部分在上述各地定居下来融入了汉族,一部分迁入南方武陵进入“五溪”地域。然而定居在
湖北、
四川、
浙江等地的苗、瑶、畲族先民,虽然融入了汉族,却没有忘记自己的精神文化和盘瓠崇拜意识,所以
湖北的黄梅县、
四川的秀山县、
浙江畲族聚居地至今还流传着与苗族
挑花图纹大同小异的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