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国内尚未统一,南北军阀混战,加之沙皇白俄军队侵扰西北边陲地区,政局更加混乱。
天津工商业生意萧条,不久博艺林关闭,潘忠义仍回家乡画
佛像兼种庄稼以求生存,如此维持到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秋,
日本侵略军轰炸
天津,南侵追击抗日军民,在途经炒米店时,因值
七月秋雨连绵,敌军车炮陷于泥泞路上,为防我国军队围击,竟将当地作坊所存旧版抢走铺道,或劈毁作炊。潘忠义亲眼目睹此惨景,悲痛不已!当时
天津饥荒无粮,市民逃亡外乡,卖儿鬻女者不绝,年已四十岁的潘忠义经亲友说合,娶一
天津少女,不久此女悄悄离去。此时潘忠义父母均病故,炒米店的福聚隆、裕记等年画作坊也被迫迁到东北
沈阳。潘忠义家无一物,只身跑到
沈阳谋生,依旧为画店作坊作画,其时东北已在
日本帝国主义刺刀下成立了伪满洲帝国。潘忠义作画,凡宣传中日亲善、出卖祖国的万金不应。因此,生活更加困难。最使潘忠义气愤的是在东北不能说自己是
中国人!
日月如梭。1945年秋,
日本天皇无条件投降。在国内战争还未激烈展开时,潘忠义徒步由东北回到山海关,不久终于到了
天津杨柳青炒米店故乡。潘忠义无以为生,因有一
姐姐尚有土地和一头牛,就投奔小杜庄姐丈家安身。1950年后,人民思想解放、破除迷信,
木版年画
刷印门神、灶王等也在“破除”之列,潘忠义不能画
佛像去卖,
每日种田打草,喂养耕牛。1956年后,杨柳青年画艺人们组织起来的年画生产合作社邀潘忠义传徒授艺,从此,以
画工细腻、形象俊美著称的“画儿王家”的真传
技艺,在新社会年轻一代身上得到了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