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宋一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迎来发展良机,杂剧表演艺术开始出现,并在
金元时期走向成熟,明清之际进一步繁荣,颇受广大民众欢迎和认可。在这种背景下,
戏曲图像大量出现,无论是宋金时期的砖雕还是
壁画,在晋南地区都有大量发现。晋南地区也是传统
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衍生了蒲剧、道情、锣鼓杂戏等地方
戏曲艺术。这些丰富而独特的表演形式为当地的
木版年画,尤其是
戏曲年画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正如张道一先生所言:“在民间艺术中,各种艺术形式总是这样那样地联系着,从来就没有孤立地存在,
戏曲年画尤其如此,因为它的故事性最强,最有看头,也最有讲头。”因此许多年画艺人就地取材,立足当地,
创作了许多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
戏曲年画,并在清中后期发展到鼎盛。可以说,晋南地区的
戏曲故事也为
戏曲年画的
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如出自清代德隆画店的《
西厢记》讲述了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该故事的发生地在蒲州(今永济)一地。出自清代兴昌画店的《汾河湾》讲述了薛仁贵返乡探亲的故事,该故事的发生地在绛州
龙门(今
河津)一带。又如出自清代张家画坊的《三进士》(一名《八珍汤》),其故事主人公原籍为平阳(今
临汾)帽儿刘村人。这种取材于当地
戏曲故事的年画,一经
创作,即可拉近与当地民众的内在感情,引发他们的亲切感和认同感,自然销量大增。值得注意的是,
戏曲艺术对
戏曲年画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其为年画的
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地方
戏曲的剧本、脚色、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脸谱等都对
戏曲年画具有影响。另一方面,也
表现在影响着
戏曲年画艺术
风格的形成上。有清一代,晋南地区蒲剧十分流行,蒲剧的音乐激越响亮,粗狂奔放,别具韵味。而这一时期的晋南
戏曲年画,则明显具有
笔法粗狂,构图饱满的特点,这与当地
戏曲节奏互为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