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刻印基础,也是
木版年画发展的重要条件。早在宋代,坊肆刻书就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
浙江、
福建、
江西、
四川等几个地区,坊肆刻书十分活跃。元代刻书以
福建建阳和
山西平水为最繁荣。形成“南有麻沙,北有平阳”两个刻书中心。还有
浙江、
江西自宋以来就是刻书比较发达的地方,元代许多官刻书都是奉诏下
杭州刻版。此外,
江南、
江东、
湖广各地在刻书方面也都有所发展。
元世祖将
经籍所从平阳迁到
大都后,
北京逐渐形成北方的刻书中心地区。2明代
嘉靖之后,
湖州、歙州的刻书事业迅速发展,
刻工于万历
崇祯年间多向
南京、
苏州一带移居,
南京、
苏州、常熟等地方的书坊刻书盛极一时。明代坊刻主要集中在江阳、
金陵、
杭州、
北京等地区。清代的坊间刻书更为兴盛,刻书数量很大。道光以后直到清末,书坊集中地区,仍以南北两京和苏、扬二州为中心。到中后期,全同各地刻书地区分布更广,
湖南、
湖北、
江西、
山东、
山西、
河北、
广东、
福建等省,印刷事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印刷技术发展到清代,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4不少
木版年画产区就是从传统雕版印书重要产地和辐射区发展起来的,如
山东平度、江苏桃花坞、
四川绵竹、
广东佛山、
福建漳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