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全本
唱词的年画是
变种的通俗民间
小说、唱本。它的出现是民间文学艺术对
清朝文化专制的对抗。这种对抗不仅反映在婚姻恋爱等封建礼教方面,也反映在政治方面,如《明太祖游武庙》图,画一雕梁画栋
琉璃瓦、金钉朱户
宫殿门楼前,站立着白面金盔、身披重甲、手握长枪的
武将;门内
正殿塑“姜吕望”;两侧有庑殿,廊下画文臣
武将或坐或立于两侧,如
彩塑神像;庭中画
朱元璋、刘伯温抱笏并行于殿前。图分为两幅各纵95厘米,横50厘米,看去如一古刹格局。在殿宇屋顶、空中和地上,刻满《游武庙》全本
唱词,约二千余字。词中歌颂了古代辅国
功臣和抵御外族统治的名将。有些
唱词,对
忌讳说夷、狄等字眼和残酷镇压反清复明思想的清王朝来说,是大逆不道、灭九族之罪,如“外唱:托孤寄孤
诸葛亮。生唱:先生佐主定华夷。外唱:跨海征东薛仁贵。生唱:
将军三箭定华夷。外唱:威震三关杨六将。生唱:大破天门阵三奇。外唱:五虎征西狄东夷……”这类题材形式的年画,因是两幅拼成一图,面积较大,多悬于酒楼茶肆壁间,观众更多,其引人怀念
明朝之效果更大。因为它只在下层劳动大众聚会之处贴挂,故不易为告密者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