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年画产地的武强县的民间年画并未完全中断。在一九四七年的战争年代里尚有三十多家画店经营,建国以后仍继续保持着民间作坊的生产,据不完全统计,到一九五四年已扩展到九个乡十七个村,一九五六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个体
手工业实行联营,武强成立了远大画业生产合作社、红星画社等组织,一九五八年进一步合并成武强画厂,与此同时由大队和生产队合办的年画作坊也有数十处之多。优秀的传统作品如《赵州石桥》、《三国戏出》、《杨家将》、《呼家将》、《狸猫换太子》、《天河配》、《
白蛇传》及窗画、灯方、大
花瓶等传统画样仍在不停地印刷出售,同时也
创作了一些新题材的
木版年画(如根据当时颇受欢迎的现代
戏曲剧目
创作的《刘巧儿》、《小女婿》等)。—九五八年武强画厂组织
画家和刻版师通力合作,
创作刻印了《
中国古代名医》,以传统的八扇屏形式,讴歌了名医扁鹊、
张仲景、华佗、
李时珍等人的伟大医药成就及其动人事迹,在这件多达二十四幅的作品中,吸收了现代绘画的手法,对人物形象注重性格的
刻画,
构图严谨,情节鲜明,绘刻都突破旧的程式而有所创新,体现出水印
木版年画的崭新成就。武强传统年画一直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并关怀着
木版年画的恢复和发展。一九六二年成立了以
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为主的武强年画工作室(后定名为
河北武强画店),在对武强民间年画进行系统地征集调查整理研究和继承革新方面大力开展工作,并组织和协调民间恢复生产。一九六三年武强遭受特大洪灾,为了实行生产自救,传统的民间年画行业成了重要依靠。在这期间全县有十二个公社恢复了年画生产,据当年统计共印销年画一千三百七十五万张,中堂画三十万张,刷
五色纸一千四百万令,总产值达一百五十四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