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以前关于壮族
织锦的研究,主要形成两个方向,即应用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各地借助地方传统
技艺资源,先后办起了工艺品生产企业,首府南宁也建立了民间工艺
美术研究所,进行的研究大多是应用性研究,即对一些传统工艺流程和相关
技艺进行记录、整理,用以指导企业的生产,有的研究所还直接创办企业或参与企业的经营,如
广西工艺
美术研究所。另外,理论性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工艺
美术的角度进行研究,这也是以前研究的主流。这些研究大多是从艺术或工艺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
图谱式的记录和工艺技术的粗线条描述,大多偏重
美术。对与之相关的无形文化,往往是泛泛而谈或很少提及。如《壮族
织锦概说》《壮族文化概论》等。《
壮锦几何图案渊源初探》中提到
壮锦上的图案花纹主要是
几何图案,这种
几何图案与古代南方地区的
文物有着渊源关系,分析了
壮锦的
几何图案的
构图方法和特点。第二类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研究,考证或介绍古代的工艺文化,或对其进行
图录式的记载和简要文字说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吴伟峰馆长在《略论
广西壮族
织锦的兴衰》一文中,重点叙述了
壮锦的发展和衰落过程,兼谈其他一些问题。《
壮锦——壮族
织染文化之花》一文不仅介绍了
壮锦的历史、文献综述和相关
史料,还谈及
壮锦的传说和风俗,概括了
广西各地
壮锦的特点并进行了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