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纹是
侗族织绣艺术中最为常见的
纹饰,体现了这一族群鸟文化的遗风。古越人有崇鸟的习俗,距今七千至五千年前的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中,便发现多种属于古越人的鸟形
雕塑和图案。《博物志•异鸟〉>记载:“越地深山有鸟如鸠,
青色,名曰冶鸟……越人谓此鸟为越祝之祖。”《吴越备史》卷一载:“有罗平鸟,主越人祸福,敬则福,慢则祸,于是民间悉图其形而祷之。”作为百越的后裔,
侗族人保持着“敬鸟如神,爱鸟如命”的传统,在生活中养鸟、斗鸟,盛装时缀饰鸟的
羽毛。在
侗族地区的鼓楼顶尖上,
大都塑有一只鹤(鸟),风雨桥上的中端亭顶上也塑有鹤,平常农家旧木楼的木格窗上各种图案中也多有鸟的图案,在
湖南芷江还保持着逢年过节扎鸟的习惯,用冬笋的壳做鸟的
翅膀,干红辣椒做鸟的嘴。凤,“火之精,生丹穴,状如鸡,五彩备举,是鸡属
神鸟,鸟中之王,雄曰凤,雌曰凰,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于四海之外,首戴德,颈揭义,背负仁,心入信,翼挟义,足必履正,尾系武,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大
安宁,故为‘仁鸟’,祥瑞之禽”。作为鸟形的极致显现,彩翼长尾的凤纹为各地区
侗族人普遍喜爱,但在
织绣者的心中,凤的名称并不多见,如
广西三江同乐侗女将之称为“金鸡”,
湖南通道播阳将之称为“吉鸟”。各地
侗族织锦及
刺绣中出现的
鸟纹种类丰富。
湖南通道的
锦被中喜以飞翔的
鸟纹为主题
纹样,
织锦头帕喜用挺胸昂首的
鸟纹作
边饰,它们或相对而视,或振翅
飞扬,简练的几笔刻画出蓄势而发的生动造型。
广西三江的胸兜及背带片中大量运用
鸟纹,细腻的
笔触描绘出
鸟雀或飞、或停、或悠然戏水、或回颈梳翎的奇妙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