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方面:全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致分为六大类。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学,主要有民间故事、传说、歌谣、
谚语等。叙事长诗《拉仁布与吉门索》描写的是土族青年男女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大胆追求自由美好爱情的的动人故事,堪称土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
说唱故事《祁家延西》歌颂了以
明朝土族土司祁秉忠为首的土族
将士忠君爱国、舍身忘家、东征西伐的
英雄业迹。二是特色鲜明、
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土族服饰兼备了游牧和农耕生活的特点,
色彩艳丽,别具一格,尤其是土族妇女的
衣袖,由七彩布条拼缝而成,恰似天上的彩虹,因此,土族被称为“彩虹民族”,互助也被誉为“彩虹的故乡”。三是工艺精巧、手法独特的民间
技艺。土族盘绣是土族妇女的绝活,其“下拉上盘、一针两线”的
针法和均匀平整、华丽耐久的图案堪称举世独有。玉雕、烙画、根雕、
刺绣、
剪纸等民间工艺在互助地区也多有分布。四是
风格浓郁、脍炙人口的歌舞艺术。“安昭”舞是土族民间
舞蹈的代表,土族“花儿”是盛开在民族艺术大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五是渊源流长、分布广泛的
民俗活动。土族婚礼程序严格,礼仪繁多,中间
穿插着众多的
说唱和
舞蹈,还有诙谐幽默的嬉戏情节,是一幅土族
民俗风情长卷。土族“梆梆会”、威远镇“二月二”擂台庙会等是人们祈求人寿年丰、平安
吉祥的民间
祭祀活动。六是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开展的民间体育竞技活动。“土族轮子秋”融技巧性、艺术性为一体,深受土族群众喜爱。“土族花
腰带”、“拔腰”、“拔棍”等都是土族民间独有的竞技娱乐活动项目。总之,土族是一个历史悠久、
民俗浓郁的民族,互助土乡是
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富矿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部门对全县民间艺人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普查、登记、培训,采取有效措施大力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全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工作有序展开。2007年,我县被文化部评为全国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先进集体,被
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评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