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下身
装束,最能体现花瑶
挑花艺术精髓的便是
挑花裙(瑶语称“顿”)。整个
挑花裙大约长100cm、宽50—60cm,颜色黑白分明,布图构思缜密且左右对称。
挑花裙一般由
青色土布为底,用
白色纱线在
底布经纬线上走横竖与交叉线路,以形成各种抽象花纹、
几何纹和
飞禽走兽图案,其
针法运用与当下颇为流行的
十字绣十分相似。从花瑶女子身后近看,其形状与
傣族长
筒裙类似,但只长及小腿;从花瑶女子正面远观,则比一般的
筒裙多出前褡(瑶语称为“祻补”)的装饰。该部分可谓是
挑花裙的延伸段,是在
筒裙的两侧竖向拼接两块颜色鲜艳、褶皱而束的装饰物。仔细一瞧,便可发现前褡仍是由
青色本布为底,利用红、黄、蓝、
绿色四种
毛线(或
丝线),
挑绣各种小型几何图形如点形、
圆形、三角形、
菱形、
长方形、
梯形,竖向依次排列而成。惊叹的是各种图案排列整齐、对称并且相互衔接,密密麻麻,完全掩盖了本布颜色,俨然是两块色彩斑斓的
花布。当花瑶女子走动时,前褡便随之摆动,轻松而自由,完全没有传统
筒裙受裙幅窄小的限制而走动稍显局促之虞。特别是遇上下水劳作,花瑶妇女总会利落地将两块前褡塞在腰间,行动便灵活自如,毫无牵绊与
累赘之感。显然,作为身体技能辅助形式之一,
挑花裙在与周围环境的适应中
创造出其独有的形式存在,以适应
技艺承载体自我生存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