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瑶、民瑶是从盘瑶分化出来的新支系。这部分
瑶族大多分布在湘桂粤边界的
平坝地区,是从山上搬到山下的盘瑶或被封建王朝征为瑶丁、瑶兵的盘瑶转化而来。如
湖南永明“竹子尾宿、旦久宿、平冈尾宿、三宿倶在上五保,皆平地徭。洪武初年,徭老李东仿等,共十七户,约三百余名,县令周于德、协同
百户韩恩招抚下山,买
大同乡民田,秋粮一百四十一石二斗零为业,编户四十有五。每宿佥点一人为千长,又立徭老,为之约束。后有征调,惟听韩恩后裔遣使。”清人成守廉《蓝山县图志》卷九亦载:“徭户,即锦田仓户口也,谓之仓者,以完粮赋也……有杨、李、阮、房、盘、钱、翟、卢、廖、封、萧、唐、赵、朱、黄、成、陈、彭、邓、胡等姓,及僧庵之属,然此为下山徭户,纳粮不当差。”同书卷十四则载:“平地徭,则买田供税,列宅如平民矣。”“明嘉靖间(1522—1566年),钟富光、成世仁平定东西诸徭,敕授钟、成抚徭世职,因定税制,平地徭免役定税,高山徭免役免税。”并进一步指明,“凡平地徭类别又分二种,一种由高山徭之进化者,知识渐开,次第移居平地,将未开化之高山徭所有森林之产,薄直(值)而货殖焉。如大桥下洞杨家润導处,皆以杉树起家,成为巨族。其人情风俗,与
汉人无少差异,后益趋于文化,不靳重资,敦聘老师宿儒,训迪子弟,有援例纳资通籍出仕者。迄学堂兴,建立学校,留学衡湘者,颇不乏人。喜谈礼数,善与邑中闻人交接,及邑中
富豪通婚媾,深讳其为徭人也。由
汉人之他处转徙来蓝(山)者,见徭俗淳,林业蕃,赋役较轻,科名易取,因投入徭籍云。”民瑶大多来源于瑶兵之后裔。“徭、偃兵之设,始于明成化间。粤西徭、僮作乱,侵掠州邑,后就抚,随地安插。太守孔镛以恩信结之,拨荒田以俾之耕而蠲其
徭役,在化(州)徭
五十一山……无事则耕守,有事则按籍调遣。”清卞宝第《
湖南通志》卷八十五亦载:“
景泰二年(1451年),知县唐荣招抚城步徭人,给田世住,分为徭八峒,把守各隘徭路,服王化通声气,号为熟徭……世守
边疆,毋冷生苗越界作乱。”故
史籍记载说:“民徭有谓明代招抚流亡窜入者,有谓前世镇抚之
子孙流衍者……”清人刘长祐《新宁县志》卷三载,瑶“有山徭、民徭之别,
宝庆所辖皆民徭也。”
湖南郴县永丰乡、凤德乡、秀才乡“共有二百二十五户,倶杂处官山,离州六十余……倶系民徭,粮饷在于
民户秀下里立袋完纳,共银七钱八分六厘。”因其纳粮供赋,故时人亦认为:“平地徭为民徭、熟徭。”或“徭有山徭、民徭(即俗所称平地徭)、过山徭之分”。民瑶亦崇拜盘瓠、跳芦笙长鼓舞。
永明县清溪源、古调源、扶灵源、勾蓝源等四大民瑶,“自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归化,皆为熟徭,例有户籍,级务采章,与编氓无异。”其语言受
汉语方言影响较大,其母语基本丧失,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社会文化发展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