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对任何民族都是一种挑战,在这过程中原本具有独特文化的民族被同化,会逐渐失去主体性。民族主体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既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它既随着民族文化的“断裂”而消失,也可以根据民族文化的再现和认同得到重构。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日渐丰富,交通通讯手段逐渐发达,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能否既融入世界文化潮流中又坚守原有的民族文化个性,是每一个民族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民族文化个性包含着集体的记忆,记忆的混杂往往会导致记忆的丧失,记忆的丧失就是文化个性的丧失,文化个性的丧失必然会导致民族主体性的丧失和民族精神的衰落。不过,民族主体性的丧失和民族精神衰落会导致文化焦虑,人们一旦意识到这种文化焦虑,就会期待通过对民族历史、民族传统的了解来回忆过去,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重建民族主体性和重塑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符号能很好地唤起人们对过去的记忆。
壮锦积淀着
广西区域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它不仅是壮族文化的代表,也是整个
广西区域文化的代表。它以新的、丰富多样的形式从偏远的农村走向
大都市、从博物馆走向大街小巷,进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它的频繁使用每时每刻都在提醒着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关注,提醒人们对
广西地域文化特征的关注。
壮锦作为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身份的标识,也是共同家园的标识。通过
壮锦这一符号,都市社会的人们得以触摸到乡土社会中的悠久传统,可以深刻地领悟到
广西地域文化的特色,从而强化共同家园的意识。如用在许多重要建筑上的
壮锦图案,告诉了所有
广西人:“我们是
广西人,
壮锦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
壮锦之乡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同时也告诉外地人:“
广西是生产
壮锦的地方,这是
壮锦的故乡。”当代都市社会以民族文化符号的广泛使用和反复复现,努力建构一个诗意栖居的文化生态空间,让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拥有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重新建构民族的主体性,确立民族身份和家园意识,认识和领悟到自己城市的文化之根和地域历史的绵延感,克服现代性带来的无根感和断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