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艺术节于1987年9月举行,黄梅
挑花在
北京主会场,
湖北、
云南两省的民间美术展览参展。黄梅
挑花在我国美术界最高
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出。在两省展厅综合门厅中央,展出了2米×6米的黄梅
挑花放大件。在
湖北展厅里,黄梅
挑花有32幅作品摆在前厅,属于突出位置。配合展出的还有黄梅
挑花习俗活动的电视录像,以及从民间精选的100余件
挑花方巾进行展销。展览期间,吸引了不少
参观者的驻足欣赏,一些美术院校的学生在一幅幅作品前席地而坐,拿出随身备好的速写本和
彩笔,采集
纹样,临摹
构图,饭也顾不得吃,一个个满载而归。据省群艺馆工作人员介绍,特别是专家学者,对黄梅
挑花情有独钟。一位拍摄过电视剧《
红楼梦》的有关人士,当看到现场一双黄梅
挑花木屐时,遗憾地说,为红剧
曹雪芹描写的踏雪吟诗穿的什么鞋,我费了很多心思,至今仍感不理想,如果早知道有这样的
木屐就好了。一位来自丹麦的收藏家在展销部看中了一条
挑花方巾,爱不释手,
当即掏出20美元欣然购走。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看了
湖北民美展览后在《
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观后感。同时,在
当日的报上王老还亲自选定一幅黄梅
挑花褡裢“鸳鸯戏荷”的照片作附图(挑制者汪艳姣)。文中说,幻象性与真实性所显示的豪放与活泼的美,强烈对比与和谐统一,稚拙美与清新感的相互作用,流露着人民卓越的智慧和健康的趣味性,“欣赏包括作为
围裙、
披肩、
围巾、和
头巾上的
纹样,看
湖北民间美术,仿佛是在读富于幻象的楚辞”。王老不仅从艺术的角度作了高度的概括,而且还从文化的内涵上作了精僻的见解,同时,又描述了制作者妇女们的自豪,和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欣赏者的陶醉。因之,他把这篇观感题为“无声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