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
图腾,过去很少人研究。建国前,只有人偶尔涉及,但语焉不详。20世纪30年代初,作家田曙岚到
广西来旅行考察,写了一本《
广西旅行记》,1935年由
中华书局出版。在书中真实地记叙了作者在东兰县所看到的壮族群众“埋蛙婆”的习俗。作者写道:埋蛙婆盛行于县属旧东院、都彝、
长江、隘峒四区之各乡村,其法每十数村作一组,或二三大村作一组,凡少年男女于
元旦日都靓装艳服,群出田峒,遍搜小蟆蛙,穷穴挼孔,到处翻寻,谁捕获者即为“蛙婆郎”,是年百事旺顺。然后将捕获之蛙一对,送到后稷亭,请鬼师临场祝祷。男女围绕而观。祝祷毕,即扑蛙使死,纳于一节大
竹筒中,复紧系
竹筒于一长棍之下,棍之两端,恰合两童共抬。每三五朝,即有一群村童,举之巡游各村,向各户齐声唱祷丰年词,唱讫,主人即将白馍一对,或米一筒赠之,群童欢呼而去次家。依次挨户唱毕,将所得之米、馍等(累累盈筐)陈祀蛙婆后,大家共噉一餐,
有余即均分以去。及至月杪,或二月初一、
初二等夜,为葬蛙婆之期,男女共集于一定场合,轮班击铜鼓,唱歌作乐,仍请鬼师临场祝祷,将去年所埋之蛙挖出,验其骨色;黄者为丰稔之兆,黑则歉,然不甚验。同时将今年之蛙埋入旧穴,村童各插绘花旗于其上,并携酒肉供之,谓之“埋蛙婆”,各区总数不下数十处。埋葬之时,人多者一千、八百,少则一二百,近亲远戚,络绎而至。是夜男女杂沓,若醉若狂,谑舞百出,歌声四起,谓之“蛙婆歌”。兴尽回村,
数日始散,以后凡在正月唱歌者,概称为“蟆蛙歌”。此俗距县城二里许之某村即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