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一:上传图片
方式二:粘贴地址
全部
图片
推荐词汇
历史源流
历史演变
到700多年前,南宋朝廷设置了龙州
三寨
长官司
,推行土司制度。“龙州
三寨
”,指
白马
、木瓜和白草,其中,白草即指今
北川
的广大地区。明时,土司制度进一步完善,在今
北川
的
开坪
、
坝底
新增两个小土司。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明军对
都坝河
、
白草河
以及
青片河
中游地区进行大规模征伐,将据险称雄的
羌寨
地方势力摧毁。1565年,
明朝
开始“改土归流”,原属龙州土司领地的
北川
东南部自擂鼓至
陈家坝
、
桂溪
、都坝、
贯岭
等地,改由地方政府直接管理。县境
中西部
的
开坪
、
小坝
、桃龙、片口、墩上、
坝底
以及青片、
禹里
的部分地区,则继续实行土司制度。1703年,朝廷对这些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并实行“番寨”自治政策,即设置若干既懂
羌语
又会
汉话
的人做“通司”,负责向
羌民
传达县令,反映
羌民
的意见,
羌寨
自行办理日常事务,知县办理刑狱诉讼案件。而靠近
茂县
的
青片河
上游地区的
羌寨
经过清初的征服被五位土司管理。直到1935年,土司制度完全废止。这是
北川
羌族逐步接受汉文化,由自行其事的“
生番
”到接受地方政府管束的“
熟番
”的演变过程。
-《羌族服饰文化图志》孟燕
基本介绍
概述
2.
北川
距离
茂县
、
松潘
最近,且有几条通道。通过
北川
输出去的
边茶
,主要销往
松潘
。
松潘
是当时
松州
的州府,同时为松宕迭威茂等地军民
安抚司
的治所,是
川北
的政治军事重镇,也是汉地供应
藏区
盐茶
的主要据点。通往
松潘
的道路,有由今
茂县
、
北川
、
平武
及
甘肃
文县
等几条。经
北川
去
松潘
也有好几条路:一条是从
安县
-
曲山
关-
禹里
(原县城)-墩上-土地岭-
茂县
-
松潘
;二是
龙安
(
平武
)、
江油
-
桂溪
-
陈家坝
-东溪-
禹里
-墩上-
茂县
-
松潘
。上述两条道路在明代,被称为“小
东路
”,是
松潘
重镇的重要兵道和粮道。此外,还有几条小路通往
松潘
:
江油
-
桂溪
-都坝-
金凤
-
开坪
-
小坝
-片口-
白羊
-
桦子岭
-
松潘
镇江关
-
松潘
;
安县
-
曲山
关-
漩坪
-
禹里
-
开坪
-
小坝
-片口-
白羊
-
桦子岭
-
松潘
镇江关
-
松潘
;墩上-
坝底
-
白石
-青片-和尚头-
茂县
较场
坝-
松潘
;青片-正河-
松潘
。
-《漫谈北川的茶马古道》谢兴鹏
概述
花灯戏
主要
表现
的是
羌民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
安宁
生活的渴求。
花灯戏
起源于
北川
坝底
许家湾
(“
许家湾
花灯
”在这一带最为著名),主要流传于
北川
与
茂县
毗连的
土门河
一带。据说羌族
花灯戏
吸收了
川剧
的特色而逐步发展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
花灯戏
。
表演者
手中皆持一
灯笼
。每年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为表演时间。一般由9至12人表演一些本民族的传统故事,如《木姐珠下凡》《白花山》等。
花灯戏
把
戏剧
的抒情、叙事和
舞蹈
的节奏结合起来,以
表现
和
刻画
人物的性格与矛盾冲突。曲调主要有《表花名》《十指
尖尖
把门开》《枝枝花儿开》等。在表演时根据不同的
剧情
,将不同的词套入不同的曲词之中。伴奏
乐器
主要有
锣鼓
、
唢呐
、
笛子
等。每曲的前面都有由
乐器
演奏的一段引子,曲调
优美
,较有独立性,节奏比较规整。
-《羌族文化》陈蜀玉
概述
另一种文化
展演
,也是一种历史记忆
展演
,为
北川
人的“
白马
将军
”之祀。在
何卿
平定
白草羌
之乱后,他成为被本地
汉人
崇拜的
英雄
。
走马岭
一役后,
何卿
调离其久任之
川西
防务。
嘉靖
十七年
(1538年),
何卿
的部属及当地
汉人
士绅
,为了感谢何平乱之功,在
坝底
堡附近建“
何公
生祠”,以便大家
朝夕
瞻仰。此后
北川
各地陆续建造“
何公
祠”,又称为“
走马庙
”或“
白马
将军
庙”,
何卿
也就是走马
将军
或
白马
将军
。在道光《石泉县志》中,不但在记军事之志文中详细记载
何卿
的功业,在《艺文志》中更保留多篇歌颂其功业的
诗文
及
何卿
本人的书奏。这只不过是一种透过文字的“夸耀”,更重要的是将之
神圣化
、
民俗
化,而透过民间
祭祀
的文化夸耀,走马
将军
或
白马
将军
之祀,成为
北川
一种特殊的
民俗
文化信仰,此信仰甚至深入流行于
白草河
流域过去“羌番”所居的地方。直到
民国
时,位于
白草河
走马岭
的“
走马庙
”里面仍供奉着
何卿
像。
祭祀
何卿
,也是一种宣称
汉人
认同的方式,此时
白草河
一带,感戴
何卿
拯民于羌番劫难之中村民,当然是自称“
汉人
”的村民。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概述
在
北川
,1950年1月解放即隶属剑阁专区;3年后改属
绵阳
专区。1985年5月,
北川
隶属
绵阳市
。1981年9月至1988年11月间,
北川县
先后成立了青片、白什、
马槽
、墩上、
小坝
、
坝底
等21个民族乡,其中羌族乡14个,羌族藏族乡7个。1987年11月,
省人民政府
批准“自1988年1月起,
北川
按少数民族县待遇”;1992年9月至
次年
10月,
北川县
进行了建制调整,有3镇13乡,其中,有
陈家坝
、都贯、
禹里
、白坭、
漩坪
、片口6个羌族乡,
开坪
、
小坝
、
坝底
、白什、青片5个羌族藏族乡。2003年,又新建都坝、
马槽
、墩上3个羌族乡和桃龙羌族藏族乡。至此,全县设3镇17乡,其中民族乡15个,羌族9.1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6.7%。2003年7月,
北川县
正式成立
北川
羌族自治县。
-《羌族服饰文化图志》孟燕
更多
收缩
南京市
中国
南京市非遗名录信息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工艺列表
纹样列表
地图
色彩
识图
*本网站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因数据库
非遗术语
3,673
非遗纹样
135
点击查看包含数据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
TRADITIONOW
条件筛选
时间筛选
配色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