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原生态
土家织锦实物大量流失。
土家织锦在从产生到成为具有实用工艺实物的过程中,一代代优秀的传承人
创造了难以计数的精品,无论是
织造工艺,还是
着色技术,都有独到的
创造,并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些实物不但见证了整个
湘西地区
土家织锦的产生发展,也代表着本民族物质、文化生活的
创造水平与独特内涵,是研究
土家族历史、文化、经济、政治、民族心理的物化和
具象实物。其蕴含的各方面价值,成为收藏与流通的利益驱动。近年来,收购者在各
土家族聚居区往来
穿梭,将成批的具有研究保存价值的
织锦实物悉数搜罗而去,即便交通极为闭塞的村寨也未能幸免。其中大部分
织锦流入
湖北、
广东甚至国外。据本书编写组在保靖县清水乡所做的调查,近
五年来,在门前村被民间收购者收购的
民国以前的实物不下百件,村民自家保存的实物已几近为零。在2007年底
湘西自治州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的实物征集活动中,征集范围涉及龙山坡脚、靛房等偏远山区,发现
土家织锦实物流失情况相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