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过去,服饰有着更为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尚书正义》注“
华夏”:“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春秋
左传正义》卷第五十六疏云:“
中国有
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也就是说,“中华”、“
华夏”的名称与服饰之光华有关,“冕服采章”对应的是四夷“
披发左衽”的打扮。尤其在清代,“
马褂”与“
唐装”不仅泾渭分明,代表不同的文化,而且与发型一道,有着“以别顺逆”的政治功能。在
满清统治者看来,
汉人愿意
剃发易服,放弃自己的传统服饰,穿戴按照满洲式样,就是断绝了复明之志,乐意效忠
满清。满洲式样的服饰与发型成为顺民的标志。以是否改变过去的仪表来区分顺逆,并不是
满清统治者的发明。早在
金太宗天会年间,金人就曾要求
宋朝臣民按照他们的样式削发,不从者死。之后,元朝统治者也一度下令在京士庶须剌发为
蒙古族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