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早期年画为扑灰年画,因品种单一,生产量小,销售面相对来说较为狭窄。开始,仅在当地及在与当地年画生产区域相邻的市县,如胶州、平度一带行销。清代
乾隆到
咸丰年间,是高密年画发展的成熟时期,此时,从事年画绘制的人众多,年画作坊遍及高密东北乡三十多个村庄。据调查,当时仅姜庄镇东王家城子一地,就有个体作坊两百多家,所雇佣的
画工,每人每天定额完成年画七十张,其生产规模和生产数量可想而知。这一时期,除扑灰年画之外,又增加了半印半画和
木版年画两个画种,年画题材空前扩大,样式更加齐全,从而吸引了周围几百里的莱阳、潍县、昌邑、诸城、五莲、安丘、即墨、昌乐等市县的商客都来购买,并争相贩运,使年画由近及远行销到
青岛、
烟台、临沂、江苏北部、
天津、
四川、
内蒙古和东北三省,成为闻名全国的年画产地之一。20世纪初,为顺应新的潮流,高密年画又改装换面,在借助现代颜料和
纸张的同时,还使用一种用
酒精松香泡制而成的液体,民间艺人谓之“明油”,把它涂在绘画的重点部位,增加油光闪闪的效果,使得年画更加鲜艳富丽,光彩照人,进一步拓宽了年画的销售面。有的年画甚至还走出国门,远销到蒙古、
俄罗斯、
朝鲜、
东南亚等国,赢得了广泛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