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从北到南,又从东迁到西,在山地里开山辟壤,农耕与山地文化结合显现出来,如在平原的
平坝田,纵横交错的灌溉,到山地后改为梯田,穿越山谷、山领的水渠,如撒网的灌溉,又如平原水泽的古老
江南水上干栏式建筑,到山区,除个别低洼水塘可建水上建筑外,其他的改为沿坡的层峦叠嶂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体现在
织锦刺绣服饰上的
图纹就很多,如云雾缭绕山峰。又如万字纹“卐”或“卍”是观察星象服务农耕的
提炼图,到山区后就与水车灌溉联系起来,
刺绣中出现了水渠相连的水车群纹式“卍卍卍”。何以突出这种
纹样,因为苗族是个水稻民族,在山地往往田土在上而河水在下,高处的水源又不够,那么靠近河边的田,当地苗族利用水车把水“提”进田中灌溉,因地制宜地利用水资源,这种灌溉设施在雷公山区还可见到。此外,人们在斜坡上运用水车从上至下的冲力,冲击衔接纵横交织的
齿轮来转动碾轴,带动碾石碾米,这种利用机械力学原理为民造福的自然科技,至今在方祥的
雀鸟和西江的大龙坳也还能见到。电力打米今天基本上代替水碾,而水车也随着现代灌溉设备的完善而有可能退出历史舞台,但只要苗族妇女
世代传承着她们
织锦刺绣工艺,多年之后,她们的服饰仍然在诉说着山地特有文化的历史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