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
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
边疆,主要聚居区有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在临沧、澜沧、腾冲等地有散居或杂居。
傣族人民生活的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气温较高,雨量充沛,物产十分丰富,森林密布,动植物种类繁多,这些都为
傣锦的图案
纹样提供了丰富的原形来源。同时,
傣族作为古越人的后裔也延续了百越民族的诸多文化特征,如
傣族妇女自古以来就保留了穿
筒裙的习俗,据汪宁生先生《晋宁石寨山青铜器图象所见古代民族考》一文中描述:
傣族先民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有了束发为髻以及穿
筒裙的习俗。在明代的《百夷传》中对
傣族服饰有着更详细的描述:“男子皆衣
长衫,宽襦而无裙。妇女则绾独髻于脑后,不施
脂粉,身穿窄袖
白布衫,皂布统裙白行缠,
跣足。贵者以锦绣为统裙”。由此可见明代
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妇女皆穿着
筒裙,上装着
白色上衣、用
白色头帕,这说明
傣族人民对
白色有着明显的偏好。
傣族因为聚居地比较为分散,因此各地的
筒裙存在着一些差异,
西双版纳的妇女服装,以
紧身衣和薄
筒裙为主要特征。
德宏、孟定、耿马等地区的
傣族妇女则喜爱穿着色彩鲜艳的
筒裙,并配以短小齐腰的
上衣。造成这些服饰类型差异的原因跟其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当时的服饰更看重的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实用功能,根据人们所处的地域空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的不同,对于服饰的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也不同。
傣族妇女多用
织锦来制作
筒裙,她们选择
织锦而鲜少选择有
刺绣工艺的
布料来制作服装,是跟她们的生存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的气候导致了衣服需要天天洗涤,而
织锦耐磨耐洗的特性使之成为了她们制作服装的首选。所以,
傣族独特的审美文化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