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木版年画从1983年应邀在中央美院展出后,才开始被全国各地的人们所知晓,而
凤翔年画也由此一脚踏进了
学术研究的层面,被诸多的
学院派研究者和学生们所关注,这无疑为年画进入更广阔的领域
创造了条件。
凤翔年画开始频繁出现于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课堂和展览馆,
民间艺人现场
展演,同学们亲自实践,激发了更多人对
民间年画的兴趣,形成了很好的互动。除了
民间艺人走出去外,很多院校利用
写生实习的机会到
凤翔来参观
木版年画,使
凤翔木版年画在艺术界得到很好的宣传和发展。尤其是随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政府加大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财政性资金主要投向
文物保护、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优秀
民间艺术保护等。政府开始重视
民间艺术在学校的教育普及性,
民间艺术家呼吁希望能让
民间艺术走进课堂,他们也愿意给更多的人传授技艺,和他们交流学习。但建立一个怎样的有效机制使
木版年画等
民间艺术在
学院能够立足并长期被人们所关注,仅仅上几节课或者办个介绍性的讲座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就是在
民间木版年画从
民间走进学校的过程中,怎样保持好其
民间韵味,防止被
学院派所同化也显得更为重要。从全国各大
美术院校的
版画系工作室分配来说,他们都有纯艺术的
木版、
铜版、石版工作室,也有和
民间木版年画较为靠近的
水印木版工作室,但唯独没有
民间木版年画独立的工作室,师生们大多把
创作的着眼点放在现代
版画上,而很少有人在
民间木版年画中寻找
创作源泉,也只是偶尔请
民间木版年画艺人到学校去授课、讲座,却忽略了
民间木版年画在
制作方面和
学院派的
水印木版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他们吸收了对自己
创作有用的方面,却抛弃了在他们看来没用而恰恰最具学习价值和保护价值的部分,比如
雕刻手法和
设色,现在熟练掌握
民间木版年画拳刀
雕刻的人在
学院里面几乎没有,而
民间木版画的
设色,在
学院派师生当中也鲜为人知,可这些应当有它存在于
学院中的意义。